“实际上不仅是长三角,其他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也都存在城市之间的竞争,并且会长期存在,但是想要发展好,关键在于如何根据自己城市的产业特点、优势合理定位,实现错位发展。绍兴正是清晰认识了自身,实现了错位发展。”马卫光说。 中共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 编者按:第二届()中国经济传媒大会于年12月6日-8日在绍兴举行,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出席了大会并发表了主旨演讲。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演讲内容结合近日下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给绍兴带来的影响对其进行了独家采访。 马卫光表示,这些年,绍兴发挥浙江“三个地”的政治优势和独特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经济治理现代化的绍兴实践,走出了一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绍兴之路。“《纲要》的下发对绍兴来说无疑是新一轮的重大红利,但如何利用好,还需要找准城市自身定位,以免出现虹吸效应。” 迈步智能化 绍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如何做到的?记者从马卫光的演讲中得到了答案。 他表示,近年来绍兴一方面念好“两业经”,不断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唱好“双城计”,不断提升城市平台优势。此外,还坚持打造“活力城”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优势,做强“软实力”不断提升文化发展优势,持续绘好“美丽图”不断提升自然生态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记者经过查询资料了解到,事实上,“两业经”是绍兴年提出的,到今年也不过三年时间,产业竞争力到底提升到什么程度? 马卫光说,“两业经”顾名思义就是包括两方面,其一,就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二就是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时间窗口。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今年,绍兴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三年计划。”马卫光的答案让记者有些吃惊,毕竟全国都在进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其中困难不少,想要迅速完成真不是很容易。 绍兴如何做到的呢?马卫光给出了三方面经验可供其他城市参考。他说,首先,目标要定的高远,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有持续的行动方案,以绍兴来说,是三年一个计划,今年正好是第一个计划的结束,完成了转型升级,明年开始第二个三年计划绍兴准备向智能化改造;最后,全社会要形成共识合力来一起推进。 “其实,就是开头难,只要能开始,后面尝到甜头了,推动起来就容易了。”马卫光如是说。 当然,对于新兴产业,绍兴也是紧抓机会,因此,绍兴已形成以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产业,黄酒、珍珠两大历史经典产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3+2+4”产业体系。 据悉,目前,绍兴市拥有60余万市场主体、余家规上工业企业、75家上市企业,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余亿元,居全国城市第36位。虹吸变溢出 提到绍兴的发展,就不得不 绍兴地处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长三角“金南翼”、浙江大湾区南湾地理中心、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锚接地,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车程30分钟,距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车程60分钟,距上海浦东、虹桥国际机场车程90分钟左右。 由此,绍兴的发展就脱离不开一个话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那《纲要》下发自然让绍兴迎来了新机遇。 马卫光的演讲也介绍了相关方面的布局。据了解绍兴已经构建“融杭联甬接沪”开放发展大格局,制定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接轨上海、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系列“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杭绍台高铁、杭绍城际铁路、杭绍台高速、杭绍甬智慧高速、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网等重大交通项目,推动教育、医疗、旅游、出行等公共服务“一张网”“一卡通”,定期举办沪杭甬等“绍兴周”活动,全市域、全方位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交流合作。 不过,这样的发展机遇中亦有一个隐忧在,长三角中的上海、杭州、宁波综合实力都高于绍兴,容易发生虹吸效应,发展被边缘化很可能发生。 而今新的政策红利再来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走过了几年,马卫光感受如何? 他表示,尽管有这样的规律在,但虹吸效应并没有在绍兴发生,“我们反而享受了溢出。” “实际上不仅是长三角,其他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也都存在城市之间的竞争,并且会长期存在,但是想要发展好,关键在于如何根据自己城市的产业特点、优势合理定位,实现错位发展。”马卫光补充解释道,绍兴正是清晰认识了自身,实现了错位发展。 “错位发展也要从两方面来看。”他说,第一,定位明确,变竞争为合作。不要死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领域,错位发展产业就会变竞争为合作,形成互补。 现在,绍兴最大的定位就是长三角的高端智能制造基地。 第二,尽管从综合实力上来说绍兴还处在二线城市之后,但不代表城市的品质不能媲美一线城市,品质达到了就一定能吸引人,也就实现了错位发展。 他表示,只要错位发展得好,不但可以避免虹吸效应,还能够享受溢出效应。“事实上,绍兴现在就是在享受溢出效应,绍兴很多的项目现在都是从上海、北京、深圳,包括杭州溢出的。所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城市实力有差距时,也不是一定会发生虹吸效应,这需要辩证的看。” 当班小布:季建明 资料:中国经济时报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编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