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致故乡已经逝去的土特产 文/祖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印象中土特产是一个地方除山川风景外最永恒的基因之一,实际上随着时代变迁,加之气象与地理变化,很多地方的土特产会绝迹,比如楼兰古国原本水乡,现在居然是茫茫沙漠,原来所产自然人非物换。沧州自古至今,也有一些曾经闻名辉煌的特产消逝,最近的例子是三十年前的乌龙戏珠枣茶,再往前比如道光年间《河运须知》里记载的交河剪子屯的剪子、吴桥桑园镇的泥炉,也都不见了踪影。本期风物,我们就想盘点一下有哪些土特产已经离我们远去。 沧石 北宋·杜绾《云林石谱》“沧州石”条:“沧州海岸沙中出石,其质长短不等,色白如粉,似细条萦绕石面,谓之络丝石,甚软燥而无声。每见装缀假山,余无所用。” 糖蟹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均提及沧州土贡有糖蟹。 首先,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平原郡贡糖蟹,采于河间界。每年生贡,斫冰火照,悬老犬肉,蟹觉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毡蜜束于驿马,驰至于京。”(卷十七) 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二记载有制作糖蟹的方法:“九月中,取母蟹着水中,勿令伤损及死,一宿腹中浄,久则吐黄,吐黄则不佳也。先煮薄饴,饴餳也,着活蟹冷糖中一宿。煮蓼汤,和白盐,极咸。待冷,瓮盛半汁,取糖中蟹内着盐蓼汁中,便死。蓼宜着少,多则烂。泥封二十日,岀之,举蟹脐,着姜末,还复脐如初,内着泔中,百个一器,还以前盐蓼汁浇之令没,密封勿令漏气,便成矣。特忌风,中则坏而不美。” 柳箱 唐代的草木编结已很普遍,藤器以福建、广东为最发达,柳箱、麦杆扇则分别以北方的沧州和蒲州最为驰名。 唐以后,民间编结在历史传承和群众性基础上形成一些特产地区。柳编的分布地区较广,以河北、河南、陕西、江苏等为最多。具体到沧州,可以通过各个时期的文献记载证实。 唐代文献记载: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沧州贡赋:开元贡柳箱。 《通典》卷六《食货六》:景城郡贡细柳箱八十合,今沧州。 宋代文献记载: 《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沧州土贡 中有柳筐。 《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沧州土产,有五色柳箱。 《元丰九域志》卷二:沧州贡柳箱一十枚。 元代文献记载: 《宋史》卷八十六《地理志》:沧州贡大柳箱。 清代文献记载: 《大清一统志》卷十六《河间府·土产·席帽》:府志河间出席帽,密致精好,价值颇高;又出柳箕斗之类,唐时土贡柳箱,是其遗业也。 兴济草帽缏 草帽缏(缏,一作辫),系广大农村妇女在夏收季节选留麦莛,农闲时通过浸泡、手工掐制,掐成辫子。因原来仅用于制作草帽,故名。后来发展到用于制作手提篮、茶杯套、茶壶垫、扇子、玩具等各种工艺品。 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列及全国重要商品,其中“草帽缏,产直隶之沧州及山东”。据光绪三十三年北洋官报局刊印的《直隶工艺志初编·报告类》记载,青县土产为秋麦莛子,工产为草帽辫、线辫,调查报告显示青县“滨近运河,地势低洼,土性松薄,出产以草帽辫为大宗,向有洋人来此采买。”沧州工产也有草帽辫,“各村皆有女工编织,粗细不等,每年约售银二万数千两,向有广东、云南等省商人来此坐买转售,外洋与南方内地并销。庚子乱后,商来渐少,近则复有云南商人来收”。 至民国,这种盛况不减。青县甚至一度出现了草帽缏的交易市场——缏子市。 沧州境内的草帽缏生产,以兴济最为著名,至今该镇还有一条缏子胡同。 兴济的编织手工业起源较早,嘉庆《青县志》卷五《风俗志·物产》谓“兴济妇女日以编织(草帽)为业”。 另有一种说法是,道光年间,山东掖县人来兴济设立作坊,搞草帽辫加工经营。后来,掖县人迁回原籍,将草帽辫加工技术留给兴济。 兴济草帽辫洁白质优,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诸多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素有“兴济白”美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绵纶、塑料等轻化产品的问世,价格便宜,逐步将兴济草帽缏挤出市场。 河间绫绢 沧州曾产绫绢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实物:一整匹暗花绫子。这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作者沈从文先生发现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历 史博物馆文物收购组的四个成员之一,他花四块钱买来这一整匹暗花绫子。绫子机头上织有“河间府制造”五个宋体字,大串枝的花纹,和传世宋代范纯仁诰敕相近。沈先生说:“河间府在汉代,就是河北一个著名丝绸生产区。南北朝以来,还始终有大生产,唐代还设有织绫局,宋、元、明、清都未停止生产过。” 第二个证据是我的朋友孙建告诉我的。当我和他聊起沧州曾是史上丝绸产地时,孙建随口说到:“当然啦,现在的地名就是例证,比如吴桥的桑园。历史上,东光还有个外号茧城呢!”这话我可举双手赞成。既然叫桑园,那一定有许多桑树,想当年古人种植了大片的桑树,除了吃葚子解馋果腹之外,必定用桑叶养天下虫——蚕宝宝,蚕丝不只能解决穿的问题,还能销往外地,赚些银子花花呢。南有桑园,北边就是茧城,这简直就是产业链!有桑有茧,难怪契丹人把咱这片地丘儿叫“绫绢州”呢! 第三个证据是我的亲身经历。四十多年前,我生活在南皮县潞灌乡小郭村,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几乎家家都养蚕。记忆里,姑姑常和女伴们相约去村北的桑树林里采桑叶。后来,或许是砍资本主义尾巴的缘故,村里的桑树越来越少,姑娘们只好转而去采蓖麻叶。对于蚕宝宝来说,蓖麻叶自然不如桑叶好吃。如果说桑叶是大米白面的细粮,那蓖麻叶充其量是高粱、玉米之类的粗粮。尽管如此,蚕宝宝吃起蓖麻叶来依然沙沙作响,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起来更加清晰。 马落坡草帽 沧州一带草帽、草笠的生产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 嘉靖《河间府志》卷七《风土志·物产·服食器具》:“草大帽,以草茎为之,或以麦茎为之。” 沧州城附近集中产草帽的地方是东乡的马落坡村。 20世纪20年代,著名评书艺人张杰鑫创作并演出的传统评书《三侠剑》,开篇讲主人公胜英出场时,“头戴马落坡草帽……”,马落坡草帽成为流行文学里边英雄人物的标准行头,由此可见当时马落坡草帽的风行。 年的河北省主席于学忠《于主席出巡纪事》载沧县:“旧有名产为马落坡草帽,有云南商人来沧收买,运销越南、缅甸及仰光之白夷山。”(《河北月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国《沧县志》云:“草帽,本邑马落坡草帽行销缅甸,驰名中外。”(卷十一《事实志·物产》) 马落坡的大草帽兴起于约年,先后有尹家的月来号、苏家的何顺号、邢家的同义祥,以及红升号、怀义号等店铺,以坐庄、订购、收购等方式,大量生产草帽,再经加工修饰,打包销往缅甸及东南亚各国。 马落坡草帽生产高峰期从业者可达万余人,年产草帽四万顶,每年出口两次,每次约包,每包顶,共计顶,年产值洋元,利润近百万洋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由于国内动乱日增,造成出口中断。七十年代后期,村里虽然打算重操旧业,然后回光返照,因为缺乏市场,最终彻底消亡。 泊头火柴 年5月,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年,永华火柴公司与天津中华火柴公司发生商标权纠纷案,永华败诉。 年11月,永华余名工人举行为期十天的大罢工。 年2月,冀中行政公署与永华火柴公司正式合资经营。 年5月,泊头火柴成为公有制企业。 年10月,河北省火柴工业科技情报站成立大会在泊头火柴厂召开。 年3月,华北火柴协作区火柴产销座谈会在泊头召开。 年10月27日,泊头火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年,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泊头火柴有限责任公司隆重推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火花集表示纪念。 年,泊头火柴宣告破产。 年,泊头市城市名片评选,泊头火柴位居第一。 年9月,泊头火柴厂资产拍卖。 图文来源:《文化沧州●风物》(第三辑) 温馨提示: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编辑:丁润龙刘佳腾 文化沧州 Add:沧州市运河区浮阳南大道14号 ID:wenhuacangzhou Email:cangzhouwenyiwa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