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河间市郭家村乡三十里铺村西北,有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式院落,院内向北,有一座高大的石碑,上书“汉博士毛苌公之墓”八个大字。石碑后面,为汉代河间国“诗经博士”毛苌的衣冠冢。这里,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毛公书院旧址。

当初,毛苌在刘德的河间国传授《诗经》,使“毛诗”学派得以光大。再到后来,毛苌又去了哪里?有人提出毛苌后来移官至北海太安(今山东昌乐东南),也有记载说,毛苌最后出任河间太傅,卒后葬于国都乐城附近,更有人认为毛苌在饶阳终老。

毛亨、毛苌二人在河间等地讲诗传经影响巨大,但即使在毛公留迹的诗经村、君子馆、三十里铺及方圆数十里也没有一户姓毛者,其后裔转徙何方、栖于何地?而来自泊头市的《毛氏族谱》证实:其部分后裔就生活在泊头市齐桥镇毛三庄村。

图一毛亨、毛苌叔侄塑像

毛三庄位于泊头市城区东北二十五里处,分东西两村,近户余人,约80%为毛姓。据民国九年毛氏十七、十八世孙15人合修的《思瀛轩毛氏家谱》总序,“毛氏之始,自周武王伐商而有天下,封其九弟叔聃(即毛伯郑或毛叔郑)为伯爵,食采于毛国,遂以国为姓。毛氏遂本于此至世代久远。至秦始皇焚书,《诗经》失传。至汉,(河间)献王(刘德)广求博士,追序古书,有先祖亨公、苌公叔侄二人重注《诗经》,为四方一代之名儒,葩诗之美,继卜世之传。

下图,河间毛公书院遗址的清代古碑。

先祖有序诗之功,崇三十里铺之特典,序诗时于河间城内诗经巷,后卜居城北。故名其为诗经村。”刘德修学好古,招贤纳士,在诗经村旁边建立一座招贤馆,即君子馆(遗址在今河间市君子馆村),让毛苌在此讲学和接待四方学士。时“山东诸儒多从之游”(《史记》语),招贤馆难以容纳如潮而来的众多学者,故在都城乐城(献县)南三十五里处筑日华宫(遗址在今泊头市富镇严家铺村),设杏坛传诗讲学。

《西京杂记》记载:河间王德筑日华宫,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自奉养不逾宾客。《毛氏家谱》序书及此道:设杏坛于献县城南日华宫,汉献王慕毛氏之高风,曾受学于此焉,今遗迹犹存,而我先世最有功于孔门,独显著于瀛洲,序诗一书,与天地同久,与日月并明,因此固受敕,祭于瀛洲亿万斯年,我毛氏宗族乃瀛洲土著也,迨明初,我始祖知之公卜迁中水之五孝乡居焉,殆有年矣,故名其村为毛家庄。”

图二毛亨画像

毛三庄三面靠河,几百年农耕社会,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连居,富家人求学入仕,穷家人难以糊口,故有“往北讨饭,往南做官”传语,往北指闯关东,今黑龙江宁安县,往南指河南卫辉市及山东泰安市等地。元至正十八年(年),家族遭兵焚离开瀛洲,遭灭顶之灾,失桑梓,弃茔地,失家牒,几十代精典籍品毁之一炬。知之公举家迁逃交邑(交河县今泊头市)。先居小河嘴后移五孝乡再改毛家庄,清初又改毛家庄为毛三庄,沿续至今。

下图,毛苌画像

几百年来毛三庄忠孝善举颇多,六次修谱,谱书数卷,神主牌多张(毁于文革),家庙一座,古碑数通,每逢清明节都去三十里祭祀先祖,七七事变后基本上停止。

毛三庄土肥水甜,民风淳朴,尊圣贤,敬师长,彬彬有礼,喜欢读书。毛亨、毛苌二公之古风相衍至今,生生不息。彰显毛氏家族世代族人遵循“忠于国,孝于亲,勤于田,苦于书”的祖训,以勤以诚,不吝力,不怕死,代代身许家国,世世辉映青史。

来源:方志泊头、结合本网原创综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