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一次闲聊中聊起自己的家乡,在与别人侃侃而谈的过程中,讲起自己家乡的民俗故事,不由得为泊头这座城市而感到骄傲。石王八,古运河,鸡毛桥,蛤蟆不鼓肚,金牛潭,交河大钟,无梁三座殿,一步三眼井,沿河28庙,火柴厂。?偶然间回家和同学,哥们讲起,却发现知道的无多,顿时冷汗淋漓,我辈尚不能全部知道传说,要是到了下一辈,下下一辈,岂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了?于是萌发了寻找泊头民俗传说故事的想法。

泊头呢,有宗教活动始于东汉,主要以佛教、道教为主。但是元、明时期,随回民迁入,始有伊斯兰教这是一个转折点,因为后来有了清真寺。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创立伊斯兰教。元明时期,部分回族迁入泊头后,伊斯兰教遂在泊头兴起。这里呢我要说一下河北回族的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河北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其迁入河北的时间和来源看,大约可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13世纪初,一部分西亚回回人和一些随成吉思汗蒙古军队来中国的中亚各族人进入河北。河北一带在12世纪末属金政权统治之下。到公元?年,河北诸州均已为蒙古占领,以木华黎为首的蒙古贵族在这里建立巩固的统治(1)公元年至年,蒙古族先后三次西征,每次都会从?西亚众多国家中带大批工匠及居民东迁。这些人有的被编入“探马赤军”镇戎各地,有的则安置在一些手工业制造局中从事手工业生产,这些人中就有大批回回人来?到河北。据《元史》记载,在太宗窝阔台时期(公元至年),今张家口西南的洗马林一带(原名寻麻林),就有多户西域回回工匠在纳失失局中生产一种用金线混织成的、上贴大小明珠的金绮,其中大部分是撒马尔干人(2)蒙古族统一中国的战争结束后,这些被编入“探马赤军”的军士和手工业?制造局的工匠便在当地定居下来。定州市城内礼拜寺《重修礼拜寺记》碑曰:“今日而京城,远而诸路,其寺万余”。这句话反映出了元代回回人遍布各地的事实。据民国年间出版的《定县日志》记?载,当时镇守该地的将领普彦帅穆洱就是一回回人。河北除定州礼拜寺外,还有威县黄家街礼拜寺、易县城内乙街礼拜寺、大名县金滩镇礼拜寺都是始建于元代,说?明这些地方元时已有众多回回居住。元代回回移居河北的还有回回上层人士,他们在蒙古政权中担任了各种官吏,派到河北后便把家安在当地。据《元史》卷一九〇《赡思传》记载,元之显宦、著名学?者、政治家赡思的祖籍原为大食国人,起大夫鲁坤随蒙古,东迁丰州,“太宗时,以才授真定、济南等路监、催课税使”,于是把家安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元史》中就有真定、顺德(邢台)等路“有西域大贾称贷取息”的记载(3)这是回回人第一次大规模移居河北,这些人大部分为西亚入事蒙古军队的军士、工匠或宦吏、商人。有些人进入河北时还只是单身一人,到河北后便和当地女子结合,繁衍后代,成为河北回族的一部分。第二个时期是在明朝初年,移居的主要路线是由南向北,沿运河两岸发展。公元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死,把帝位传给皇太孙朱充炆(建文帝),燕王朱棣不满意自己折侄子当皇帝,引起朱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燕王朱棣为争夺帝位,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与朱充炆的军队多次交战与沧州、深州、真定一代,死亡人数很多。朱棣称帝后,为填补华北一带的空?旷,曾多次出旨,从山西、江南等第迁民河北,其中就有大批回族人陆续由各地迁来。查沧县、三河、诼县、宣化、大名县(府)志和部分清真寺现存碑刻,都有明?初回族人迁入的记载。回族人口最多的沧州一带,最早的就是明初从江苏、浙江等地迁来的。据说仅从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郎岗迁来的回族就有张、王、李、刘、?尹、戴、马、回八姓人家,此八姓均为明初指挥官。迁来后,尹、戴、马、回四姓定居于运河以西,今沧州市和青县一带;张、王、李、刘、四姓定居与今孟村回族?自治县一带。据孟村镇《张氏家谱》记:“大明燕王,扫灭北直,志不遗类,渤海人民为之一空,燕王即位,辟田地,立家室,为子孙久远计议”。此后,又有丁、?常、吴、金、杨、韩、肖等十余姓回族人家迁来,使这里成为河北回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区。时至今日,这些姓氏仍为沧州回族的大多数。河北另一个回族较多的居住区是京东大厂一带。明永乐十九年(公元年),朱棣正式把国都迁到北京。随着国都的迁移,明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转到北方,?大批官吏、商人、富豪人家携带眷属纷纷北上,其中就有回族人,据大厂镇《海氏家谱》记载,海氏在朝为官,随他迁来的人家较多,这里便形成了一个以海氏家族?为主的村庄。此后,又有部分回民迁来,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大厂、北坞、南寺头等十几个回族聚居村,于这一时期移居河北的回族人是今日河北回族的主要来源。不仅河北的两个回族聚居区形成于这一时期,宣化、山海关、保定、河间等处的回族也是在这一时期迁居当地的。他们大部分是明军中的指挥官或兵士,奉命驻守各处,把守关卡,屯垦牧养,以后遂定居当地。第三个时期是在清朝后期。19世纪初,震惊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同时,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云南和西北等地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清政府对各地回民起义军采取了残酷镇压、野蛮屠杀的政策。起义失败后,这些地方的回民为了逃避官府的迫害,不得不弃家出走、四处藏匿。其中有一部分便流落?到河北各地。另外、山东一带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也有大批回族逃荒来到河北。如承德、张家口等地的回族,就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一时期由各地漂泊而来的。这一时期的迁入河北的回族数量不是很多,没有形成较大的聚居区。此外,各时期移居河北的回族商人也是河北回族的来源之一。说完河北,该说咱家了,咱这里最著名的穆斯林代表,就是清真寺。

位于泊头市区南部的泊头清真寺,始建于六百多年前的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元朝末年元顺帝二十八年(公元年7月),元顺帝修建京城宫殿,派遣大臣脱脱到云南、南京筹集建筑木料经运河运往北京,途经泊头时,京城传来朱元璋部将常遇春、胡大海围攻京城、元顺帝弃城而逃的消息,脱脱信奉伊斯兰教,眼见无法回京复命,于是将这批木料存于回族聚集的泊头,并假借石姓寄居于泊头西部的阁上村,组织筹划修建泊镇清真寺,成为居住泊头回族民众礼拜的重要场所。明代永乐二年(年)建泊头清真寺,并且在历代都有修缮,而且呢,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明朝末年,崇祯皇帝为修缮金銮殿,从南方伐来大批大料经运河北上,船经泊头冯家口时,李自成已率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城。当时,泊头在朝的回族官员御史石三畏、礼部沿书余继登,用这批木料修缮了清真寺。好家伙,这都是用的皇家木料啊,我说咱清真寺这么霸气呢。?同时泊头西八里庄、沙河涯、高川、阁上等地也建有清真寺。至民国,泊头及泊头西八里庄、沙河涯、阁上等村均有大批回族信教群众。

据《交河县志料》和《交河县乡土事情调查》:30年代仅泊头及其周围的信教回族群众就在千户左右,约占当时全县人口的8%。教中经费充实,寺产收入足敷寺用,且历年办理救济业。另据民国时期代明亮所写《河北泊头镇回民状况》一文:民国时期,泊头市区共有清真寺三座,一座在马市街南端与清真巷街会口处,地据本镇最西南隅(即始建于明永乐二年的泊头清真寺)。该寺所占面积极广阔,工程浩大宏丽,建筑庄严坚固,远处望之粉垣围绕,殿楼宇脊与丛树相映,很是辉煌可观,尤以礼拜堂之顶颠高约达五丈余,数十里外,亦可遥望屹然矗立。该寺内每日礼拜时,除念经人外,仅有八九人,聚礼日约有百二十人。另一清真寺座落于茶店街中间,该寺礼拜堂约五间余,沐浴室三间,客室及阿訇寝室三间,仓厨房一间,计约十余间。时任甘肃马辉真阿訇,每日作礼拜者仅四五人。再有一座在河东车站街,始建于民国18年(年),由石海先生倡建并捐田2亩多,民国19年(年)落成。寺内时任石充恒阿訇,每日礼拜者四五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回族人民十分关怀,伊斯兰教活动较为繁盛。职业宗教者约有人。信教居民难以计数。伊斯兰教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众多派别,泊头穆斯林多属逊尼派,在教法学上,属于此派中的哈乃飞派。清初以来,西北地区除老教“满的目”外,先后出现几种新教派,嘉庆年间,泊头茶店街石玉彪在宁夏经其任阿訇的兄长石玉龙将新教“哲赫林耶”派传入市境。泊头之老教派虽与哲赫林耶派在寺坊的统属关系上和在某些宗教仪式及习俗的细微末节上不同,但都为逊尼派,都是认主独一的遵经派。故自古以来,即“各遵其是,各行各经,相互尊重,互不岐视”,一直保持团结互助的良好传统。?泊头市于年7月21日建立了伊斯兰教协会,组织和领导市境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会长白玉宽,副会长曹玉起,秘书长张相尧。协会三年一届,定有协会章程。?年境内有清真寺6座。市区有泊头清真寺、清真女寺、清真东寺,郊区有八里庄、沙河涯一村、阁上清真寺。宗教活动繁盛。

泊头老回回

求主回赐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最快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安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