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泊头是大运河臂弯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大运河滋养、孕育、繁荣着泊头。使泊头贯通南北、兼容并蓄。转动历史的画轴,大运河犹如一条生命脐带源源不断地为泊头注入养分,繁荣经济,涵养文化,大运河珍藏着岁月发酵成的美酒,迷醉着一个又一个运河梦,让世世代代的泊头人梦萦魂牵……依河而兴商贾云集商业从古至今因水而兴,京杭大运河从泊头市区蜿蜒穿过,繁荣了泊头经济,养育了泊头人民。泊头繁盛,实由运河所赐,自古不衰。大运河是泊头的母亲河,泊头依运河而兴,因运河著名,商业依托运河发端。泊头始建于东汉,初兴于隋唐,建镇于金代,元代以后,成为南北运输的必经之路,在水路上是一个重要驿站。据《嘉靖河间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年),交河县知县武聪修新桥驿。又载:新桥水驿在县东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五年五月置。俗称泊头驿,极卫。这是“泊头”二字最早见之于史志典籍。泊头建镇设驿后,漕运更加繁荣,很快成为交通、商业重地。大运河现河道古已有之,是泊头市一条重要行洪河道。隋朝以前名为清河,隋朝大业四年(公元年)隋炀帝杨广为了加强沟通南北的航运能力,“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帝纪第三》)。此后,经历代整治,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整治,形成现在的规模。泊头以“水旱码头”闻名遐迩,明代已经是“桅樯林立,日泊百舟”。官舟、客船往返穿梭、停泊,形成了“卫水帆樯”的著名景致。往来运河的船队大多是南方的,以江苏船队居多。最多的时候一天中往来泊头的船只可达千艘。可以想象,白天船只在河中穿梭经过,入夜之后,船队靠岸,船上灯火闪烁,炊烟袅袅。运河西岸遍布餐馆、旅社,还有剧院、浴池等等。彼时,过往船只靠岸后,客商、船工纷纷上岸,或洗去一天疲惫,或品茶、听戏、小酌,各处熙熙攘攘,繁华至极。翻阅有关泊头的史志资料,“商贾云集”“日泊百舟”之类的词汇比比皆是,记录了当年泊头的繁荣。繁盛的水运交通带动了两岸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码头经济为主的中小城镇。这些城镇河内舟楫相连、岸边车水马龙,反映出泊头商业的繁荣。到了清朝中后期,泊头商业更加鼎盛,成为津南第一大商埠,南方稻米、丝绸、茶叶等商品均通过泊头转销到华北地区。运河航运带动了周边的航运,派生出大量就业机会,如纤夫、脚行、货栈、旅店、饭店等,养活了泊头很多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多方位条件,古时的泊头,终成一代繁华之城,是河北重要的经济中心与漕运码头,有着“运河巨镇”“津南重镇”的美称。以航达裕漕运重镇泊头运河是南运河段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运河之成,即为中国沟通南北的重要水上通道,历朝历代均对漕运(为皇家运粮)以及普通航运极为重视。漕运是王朝兴衰的命脉。泊头运河段为漕运必经,因此,历代都十分重视对运河泊头段的管理。东汉末年,曹操开挖运河,此处辟为运送军士、粮草的码头。宋代始设官方衙署,金代立镇(新桥镇),此处成为军事重镇。此后的元、明、清朝,随着运河地位日渐重要,泊头也越来越重要。这里曾设过许多运河管理机构,包括:驿站、管河厅署、巡检司等。所管理的事务涵盖了河防、驿传、漕运、巡检(维护治安)等各个方面。泊头运河管理机构:运河重镇的体现朝廷在泊头设置的运河管理机构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新桥水驿、河间府管河厅署和巡检司。史志中关于新桥水驿的记载较多。《交河县志》载:洪武二十二年,知县武聪修新桥驿。设有驿丞署(驿站的负责官员)。新桥水驿是史料中记载最早的泊头运河事务管理的机构。新桥水驿主要负责传递信函、包裹,尤其是为皇帝、官府传递快件,此为邮政的功能。其次,负责来往官员和差役的食宿。提供交通工具,兼备今天宾馆接待及交通部门的功能。据老人们说,水驿的位置在原茶店小学处,但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运河上下贯通数百里,事物繁杂,最初河间府只有一个郡倅(音脆,副职)专门管理运河事务,但是河间府距离运河较远,不方便随时随地管理运河事务。而泊头镇临近运河,距离运河上下游的距离适中,因此明正德年间,河间府在泊头镇设管河厅署。巡检司是军事机构,泊头镇是重要的水运之地,保证良好的秩序自然是地方的职责,巡检责无旁贷。漕院明文:运河重镇的注脚年夏,泊头市区胜利街改造拆迁,施工人员在运河码头旧址西50米的地下3米处,挖出一通石碑,正面是漕院明文,背面文字无题目。经过专业人员整理,可知明文讲的是漕运纪律,背面讲的是运河管理。这两道明文的下发不是同一时间。正面是明崇祯二年(年)六月二十五日,背面是崇祯五年(年)三月。当时朝廷要求在各重要码头立碑铭刻,泊头即在其列,说明当时泊头已是运河上的重要码头。故此碑的出土为泊头确系运河重镇作了很好的注脚。以河生地播馨流翠水连通着过去与未来,就像是无声却忠实的见证者。时间,就像这些流动的运河水,从不停歇。大运河的包容、质朴、厚重,融入到泊头人的骨子里,将泊头的历史积淀和现代文明串联起来,将泊头人的血脉与品格串联起来,成为独特的文化根基。古渡遗韵运河船号是指曾在南运河水运航段流行传唱的船工号子,至今保留在泊头市区为数不多的老船工记忆里,是南运河航运史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留存。运河船号主要分打篷、撞阳、加油、摇橹四个方面。打篷号是船只准备启程,升帆时喊的号子;撞阳号是逆水行船时督促纤夫用力拉纤的;加油号一般用在平缓行驶中;摇橹号是顺水行船时喊的号子,船号轻松而欢快。运河船号的号词反映的大都是日常生活。有反映船工生活的,还有反映社会平民生活的,调侃诙谐但不低俗。至今,泊头能唱上几口船号的健在者已经极少。船号凝聚了千年岁月,融进了船工生活的艰辛、沉重。船工背向苍天汗洒纤道的命运低吼,充溢着让心灵震撼的生命力,也有着历史脚步的沧桑凝重。这些不再轻易听到的运河船号,可以算作泊头这个古码头的“古渡遗韵”吧!运河英杰从古至今,在大运河的哺育下,泊头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志士:明代礼部尚书余继登朴直缜密、敢于直谏,参加纂修了《大明会典》。明代清官孟兆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用自己的光辉人生展现了泊头运河子女的精神与情怀。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泊头这块土地上出现的最高官吏就是余继登了。余继登,字用世,号云衢,泊头市区人。余继登聪明早慧,读书上进,而且继承了祖上家风,乐善好施,品行端庄。官至礼部尚书,是位文人雅士,著有《典故纪闻》和《淡然轩集》,被收入《四库全书》。余继登在位期间,秉公办事,依礼守制,不逾规矩。廉洁公正,直言敢谏。有文章说他:“朴直慎密,寡言笑,当大事,言议侃侃,居家廉约。”余继登晚年时谈起国事,常涕流满面,说:“大礼不举,吾礼官死不瞑目。”他一病三月,多次乞求休假养病,皇帝不准。最后竟是忧郁至疾后不治而亡,时年57岁。死后官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恪。余继登留有记述泊头镇的两篇文章,《重修泊头镇西城门记》《重修河间府管河厅署记》,是研究泊头镇历史的宝贵资料。孟兆祥字允吉,别号肖刑。自幼聪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以科举入仕。孟兆祥为官清廉正直,秉公办事,不卑不亢。孟兆祥为官期间多次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明末朝廷风气极其恶劣,但是孟兆祥不畏权贵,严肃考纪,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吏部多年的弊病也因孟兆祥的刚正不阿而肃清。因此,人们评价孟兆祥“有包孝肃遗风”。以水为胜城有其馨水是生命之源,城市因水而美丽,因水而灵动,水也因城市更富有魅力。泊头充分发挥沧州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作用,积极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不断加强运河周边文化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人们既可以看得见运河,更能够记得住运河、留得住运河。按照沧州市委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大运河泊头段“文物保护、河道清淤、拆迁拆违、垃圾清理、生态修复”五大工程,有效保持大运河净绿畅美的良好环境,泊头利用一年的时间做前期论证,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大运河承载及伴生的文化资源,搜集整理相关史料18万字,编撰运河文化系列丛书12本(套)70余万字,初步摸清“家底”。现存沿岸文物35项、历史遗迹1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26项,已全部建立名录,实行台账管理,并对相关文物遗址立碑标识、划界保护,科学恢复大运河泊头段的真实场景,依现实条件复原大运河泊头段的历史,将辉煌的文化与繁荣的生活景象展示在大家面前。依据可持续发展观念,泊头转变思想,在大运河沿线两岸谋划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泊头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高水平打造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依托大运河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从年开始,沿运河两岸各米累计植树造林5.3万亩,打造了运河沿岸绿色生态长廊,并聘请北京土人公司进行规划设计,投资1.41亿元建设了全长1.9公里、占地亩的大运河生态公园。该工程秉持自然、生态、绿色的设计理念,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植被和地形地貌;重点打造了滨河休闲区、运河文化展示区、入口景观区、运河风貌保护区、苗圃观光区、主次入口等六个功能区;设置了26组场景雕塑,再现了泊头老码头的漕运记忆,实现了自然风貌保护、便民利民、文旅融合的有机统一。目前,已成为传承运河文化、百姓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碧水绕城郭,清风拂面来。今天,泊头作为运河古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昂扬着蓬勃的朝气和激情,已经踏上新的征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泊头人民耕耘下,泊头,从运河古驿、津南第一大商埠正在向水运之城、生态之城,运河文化休闲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

来源:尹超尚宇杰张迪祁梦真

编辑:陈涛编审:孙金亮崔金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