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鸭梨历史悠久 中国网城乡中国讯(于秀蕊、张治国)泊头鸭梨是河北省沧州市特产,泊头栽培面积最大、栽种最早、品质最好。泊头鸭梨因形似填鸭而得名,果形俊秀、皮簿肉细、脆嫩多汁、香甜爽口,被《中国果树志》列为梨中上品。 泊头梨树种植有多年历史,是国内最大最古老的梨区之一。《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时“淮之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梨……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泊头当时濒临黄河,正处于这一地区,可见泊头鸭梨栽植当时已有相当规模。东晋道学家葛洪《神仙传》中有“交梨”的记载。 据传隋炀帝出游运河,路过泊头,上岸观梨花,留下诗句:“河上花,天上浸灵芽,浅蕊水边匀为粉,浓苞天外剪玉霞,斜晖暖摇清翠动,梨花香透千万家。”泊头因隋炀帝泊船上岸观花而得名。 《清一统志》记载“交梨”属交河(即泊头)物产。康熙年间《河间府志》称“交河之梨,人谓之交梨,其味香而脆”。 运河之于鸭梨,重要的是运输。鸭梨含水量大,忌讳运输途中颠簸磕碰,水运则解决了这一问题。早期运往天津的鸭梨,几乎都走水运,既减少磕损,又节省运费。 一杯愁里赋梨花 金元时期,是泊头梨树种植旺盛期,梨园成片连行,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文人雅士在梨园闲居,到梨花丛中邀友对酌。金代名臣许司谏回家乡后与朋友相聚,常醉卧梨树下。交河文人为他画《许司谏醉饮图》,一株绽放着雪白梨花的梨树下,许司谏一手握酒壶,斜卧着,半醒半醉。金代文学家李俊民与许司谏为友,作《题许司谏醉饮图》二首:“席地风光引兴来,不辞白发被春催。眼前有句贪拈掇,闲却梨花树下杯。”“断蓬踪迹寄天涯,老去情钟恋物华。回首锦江春寂寞,一杯愁里赋梨花。” 明代监察御史倪敬,几经宦海浮沉,怀才不遇的惆怅涌上心头,作《晚泊泊头驿》:“泊头驿下水东流,独倚蓬窗散客愁。江上夕阳斜鸟度,雨中春树远迎舟。一官牢落辞京国,千里莆条入霸州。归籍图书营旧业,梨花麦饭老林丘。”此诗作于春天,当时运河两岸梨树万顷,梨花绽放,一片银装素裹。梨乡之美、梨园之幽让人留恋,客居的官员都想在这里隐居下来,在梨林里搭几间茅屋草舍,过清闲的平民生活。 梨树知县“十年树木荫后世” 明代,交河县新任县令林俊是福建莆田人,一副文弱相貌。有人打趣称“生南方,来北地,不懂谷桑禾菽,岂能治一邑方圆。” 林俊下车伊始,命衙役用轿子抬着他到果园转悠,请教农事,了解风土人情。晚上独坐灯下,研读《齐民要术》、《农桑辑要》。通过走访,他发现交河县境地域广阔,土地丰富,历史上是有名的梨枣栽培之地,但经过燕王扫北、自然灾害,大批梨树被毁,仅存小部分也不连片成行。当时连年风调雨顺,粮食一年两收,而梨树须在五年以上才见收获,所以老百姓只顾眼前利益,不愿大面积种植梨树。 林俊以县令名义贴出告示,规定全县百姓入冬日须开垦荒地,每丁植果树五株,一律良田栽培,违者罚以重金。告示贴出,百姓纷纷行动起来,林俊亲自到田间参与植树,派衙役下乡巡回催种,百户长下地按人丁数苗,要求一一上报,县里将梨树造册登记。每年春秋两季,林俊都带人按登记逐村检查树苗,见有毁苗者,按情节分别处以罚谷、鞭笞、徭役。 不到五年,交河县内梨树成行连片。可惜的是,林知县没有见到梨树结果,就擢升为常熟知府,调任他乡。以后,梨树连年丰收,百姓真正体会到种植梨树的好处,感激地想起林知县,说他:“通天文,晓地理,博学四书五经,堪称辖万民德才。”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有文人专门写诗称赞:千里迢迢一林公,陌间阡头亲躬耕。十年树木荫后世,留与邑人说芳名。 毛泽东点名要吃交河鸭梨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泊头鸭梨以"天津鸭梨"商标驰名国际市场,畅销欧美、东南亚、中东、港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大宗出口产品。出产在泊头,为什么叫“天津鸭梨”呢?“天津鸭梨”之名始于清末民初,首先是地理位置影响——天津东临渤海,西接华北平原,自古就是水路商埠、海上门户。泊头地处运河岸边,有运河与天津相连,年津浦铁路修成,有了运河和铁路在两地相连,很自然地,天津成了泊头鸭梨主要销售市场和中转站。随着贸易扩大,天津口岸将泊头鸭梨以港口的牌子“天津鸭梨”销往世界各地,时间一长,“天津鸭梨”的名气越来越大。 年秋,中央在天津市开会期间,毛泽东主席点名要吃交河鸭梨。当时的交河县委书记王春祥、县长刘锡钓实地查看,选择了齐桥王庄村的百亩梨园。泊头市王庄村名不见经传,却与毛泽东连在一起,鸭梨成了小村和伟人联系的纽带。多年来,这段伟人与泊头鸭梨的不解之缘使梨乡人引以为荣。 中国鸭梨第一乡 年,泊头梨果产量居全国县市之首,达到万斤。年9月,农业部在交河梨区召开果木树木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交河县梨果生产经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程到齐桥,拍摄了鸭梨生产大丰收的新闻简报。年,交河县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外贸出口鸭梨生产基地。 年,农牧渔业部确定泊头市为梨果生产基地,成为国家四个重点梨果生产基地之一。“运河牌”鸭梨同年被列为国宴特供果品。 年,泊头举办第一届鸭梨节,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题词:“中国鸭梨第一乡——泊头“。此后又连续举办了几届,使泊头鸭梨美名远播。品牌宣传带动了泊头鸭梨国内外市场扩大,也促进了种植面积扩大。 年、年,泊头市两次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年,“泊头鸭梨”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年,泊头市编写的地方性农业标准《泊头鸭梨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泊头鸭梨等级》,作为省级标准被推广。年9月,通过国家级出口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示范区验收,成为河北省唯一的水果示范区。 为引领鸭梨产业快速发展,泊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鼓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奖励办法》等多项惠农政策,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近年来,泊头成立鸭梨协会、合作社等组织78个,入社社员1.5万户,辐射带动农户6.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0%。通过采取“公司+基地+科技+农户”模式,规范果树种植,生产合格产品,形成产、加、销协调服务体系。较大规模的果品龙头企业有50余家,泊头东方果品有限公司、泊头亚丰果品有限公司已成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随着持续发力,包括鸭梨在内的鲜梨产业迎来春天。目前泊头市梨树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传统主栽品种鸭梨12万亩、黄冠梨8万亩、新高梨2万亩、园黄梨2万亩,年产量46万吨。 年,在第十九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京津冀名优果品擂台赛暨果王评选活动”中,泊头东方果品有限公司的“新高梨”、泊头亚丰果品公司的“新梨7号”分获“果王”称号。 每年约有7万吨金马、泊洋等知名品牌鸭梨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河北省出口量的60%,年创汇多万美元。泊头鸭梨还成功打入沃尔玛等欧美大型超市。目前泊头拥有鸭梨出口企业9家,产品出口至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等61个国家和地区。 赏梨花首推三岔河 梨花以洁白如雪闻名,古人有“梨花千树雪”、“梨花白雪香”诗句,漫天遍野的梨花又被形容为“香雪海”。全国梨花数河北,河北梨花看泊头,泊头梨花首推洼里王镇三岔河。 三岔河村三面环水,有以鸭梨、金丝小枣为主的观光果园亩。梨花开放时节,不仅有遍布四野的“香雪海”,还有独具特色的河汊、河湾风景,有历史传说、文化遗迹,底蕴深厚。梨园地势最高处建有6米高的观光台,站在观光台上,方圆五公里内花海美景、河岸风光尽收眼底。该村距中共华北局城工部泊头旧址、泊头清真寺约5公里,距纪晓岚文化园20公里,距吴桥杂技大世界、沧州铁狮子50公里,赏花观光的同时还可以游览这么多名胜古迹。 奥地利梨农曾到三岔河考察,三岔河梨农与国外梨农交流了梨树管理、果品产量、销售等情况。 京津等地摄影家多次到三岔河开展拍摄活动,提高了三岔河知名度和美誉度。 鸭梨文化展馆增加品牌厚重感 年,泊头在齐桥镇东南侧建成鸭梨文化展馆,坐落于亚丰果品有限公司大炉基地,占地平方米,旁边是大片观光梨园。有客商来公司,就带他们到鸭梨文化展馆看一看,不仅品尝鸭梨,而且感受鸭梨文化。 泊头是“北方雕版印刷重镇”,清代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同治年间,泊头都向朝廷进贡过梨木,以供朝廷雕版印刷书籍使用。工作人员在济南古物市场搜集到泊头梨木雕版,上面写有“大清乾隆乙亥年木刻”字样。经认真遴选,最终整理出文字3万余字、图片幅、实物件,进行了布展。 走进展馆,迎面是一幅梨花图片,左上角是王任重题词“中国鸭梨第一乡——泊头”。一件汉白玉标本梨栩栩如生,专家认定是宋元时期作品。年,泊头市政府举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鸭梨节,多名海内外来客、多位中外记者参加盛会。展馆里有鸭梨节的节徽等标志,有从泊头寄往福建的“中国泊头首届鸭梨节”实寄封。 梨乡流传着很多节奏明快的歌谣。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河北,有一首特产歌谣广为传唱:“深州桃,天下奇;沧县枣,拔金丝;要问什么最珍贵,交河鸭梨最好吃。”上世纪八十年代有顺口溜:“鸭梨和大枣,梨乡两大宝;要走致富路,快栽梨枣树。”“一人一亩树,一人一亩田;粮食吃不清,钱也花不完;生活奔小康,产值翻两番。”在梨树种植中,果农总结出经验:“要想吃好梨,年年刮树皮”、“冬刮皮,多结梨”。 鸭梨节、梨花节、采摘节相继举办,王蒙等大批文化名流来到泊头参加梨园笔会,加之泊头籍作家、诗人的梨乡小说、诗歌,都为泊头梨文化抹上靓丽色彩。上世纪八十年代,交河县(今泊头市)文化馆编辑出版《梨花》文化月刊报,泊头文联还曾创办文学季刊《星星树》。“星星树”之称呼蕴含着梨乡文人对梨树特有的情结——每到鸭梨收获季节,金灿灿的鸭梨缀满枝头,仿佛天上的星星。年,央视七套《从农田到餐桌》以鲜梨为主题,在泊头拍摄并播出。 鸭梨是泊头的文化品牌,泊头梨文化承载着燕赵文化的基因和符号,守望着古老的文明和技艺,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反映着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和生活方式。鸭梨文化展馆完整呈现了鸭梨在泊头发展的脉络——泊头鸭梨悠久的栽培史,“天津鸭梨”的形成、民国时期梨业的发展,文革十年梨业的衰退,梨的传统储藏、加工与运销,改革开放后梨的储运加工和改革发展,传统梨树栽培和管理——由此增加了泊头鸭梨这一品牌的厚重感,丰富了泊头地域文化内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他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泊头市长期发展林果业的实践,符合绿色生态理念。也给泊头鸭梨文化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鸭梨文化展馆目前搜集文物、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泊头市有必要加大研究挖掘力度,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大势,努力把泊头鸭梨文化挖深做活,扩大传播,由此进一步提升泊头鸭梨品牌含金量,促进泊头林果产品走向世界各地,续写辉煌。 来源:中国网城乡中国 编辑:杨金成单辉韩景凤 编委:崔金明 编审:褚祥虎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