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作者按: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

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爱恨悲欢都交织在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以历史时期为线索,选取了洛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们有功高盖世的政治领袖,真知灼见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谋的传奇英雄,妙笔生花的文坛泰斗,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师,铸造科技辉煌的科学精英……时间跨度从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阳的历史进程。我们将他们人生旅途中与洛阳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洛阳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洛阳的各种贡献,或写洛阳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语浅唱,或幽默风趣,或令人回味,读者了解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阳历史的人物精华。

洛阳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名人在此聚首并演绎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阳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气质,彰显了洛阳这座城市的人文辉煌!今天推出与洛阳有关的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五十一:杜审言

杜审言

杜审言(约年—约年),杜甫的祖父,字必简,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迁居洛阳巩县。唐高宗咸亨进士,曾任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杜审言是晋征南大将军杜预之后,才华出众,“雅善五言,尤工书翰”。但是,与诗歌和书法上的成就相比,他骨子里的狂傲自负更是“天下无敌”。

  杜审言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这四大才子水平差不多,杜审言却只佩服崔融,对苏味道十分瞧不起。当时,苏味道任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是杜审言的上司。在考评官员时,杜审言负责在文书上写判词,然后送苏味道定夺。他工作倒也踏实,只是写完判词出来,马上对别人说:“味道必死。”听的人大惊失色,忙问怎么回事,他说:“彼见吾判,且羞死。”意思是说,我的判词写得那么好,苏味道一见,自愧弗如,肯定会羞死啊!看看,这就是杜审言的说话风格。他喜欢在嘴上占别人的便宜,虽然大多数时候只是调侃,但也够伤人的。还好,苏味道没那么小心眼儿,对此只是一笑置之。后来,苏味道两度官至宰相,位极人臣。虽然他没有多大担当,做什么事情都“模棱持其两端可也”,被人称为“苏模棱”,仕途却比杜审言顺多了。老杜很有才华,却亏在过于率真,喜欢吹牛,只图贬损别人过嘴瘾,难免不招人待见。因此,“文章四友”中的其他三人都升官了,杜审言还是当着他的洛阳丞,一直在“基层”晃荡。

尽管如此,这也不耽误老杜使用“精神胜利法”。他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这是成语“衙官屈宋”的出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写文章,屈原、宋玉只配打下手;我玩书法,王羲之见了都得认输”。乖乖!这口气也太大了吧?人们听得面面相觑,当然谁也不会当真,只觉得这人真敢吹牛皮。

  杜审言人虽放诞,却也在乎功名。从他早期在长安怀念洛阳的一首《春日京中有怀》诗中,我们还能读到他怀才不遇的郁闷:“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后来人们认为,从艺术角度来说,这是初唐七言律诗中出类拔萃的一首。可见,杜审言的骄傲确实是有资本的。

  杜审言自公元年考中进士后,一直“以傲世见疾”,在洛阳丞之类的位置上一干多年,未能升迁。公元年前后,他因得罪权贵,又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13岁的次子杜并随行。按理说,吃一堑就该长一智,到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是不是该收敛一些了?老杜却不,还是狂得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别人不爱听?随他的便。这样,他很快就把同僚们得罪光了。司户郭若讷对杜审言怀恨在心,到司马周季重那里告他的黑状。周季重正看杜审言不顺眼,两人一合计,干脆罗织一个罪名,将他定为死罪,下了大狱。老杜多冤枉啊!可惜在那里没有人替他说话。

  眼看“一代巨星”杜审言就要不明不白地死在这里,关键时刻,他的儿子杜并出场了。杜并年纪不大,却天资聪颖,老成持重,更难得的是,这个孩子非常孝顺,如今父亲遭难,他当然不能袖手旁观。这一日杜并打听到周季重在家里大摆宴席,他便不声不响地揣了一把利刃潜入周家,埋伏在角落里等候时机。眼看周季重喝得高兴,毫无防备,他冲上去一通猛刺,将仇人刺成重伤,自己也被当场砍死。周季重很快也不治身亡。临死时,他懊悔地说:“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误我。”意思是说,我竟不知道杜审言有这么孝顺的儿子,郭若讷害人不浅啊!

这事闹得太大,朝野震惊。杜审言的命保住了,却因此被免官回到洛阳,三年后将儿子安葬在“建春门东五里”,杜并也成了舍身救父的英雄(轻易不出手的著名文人苏颋(tǐng)主动为他写了墓志铭。20世纪20年代,杜并墓志在洛阳出土)。女皇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后,将杜审言召入京师,为他平了反,准备重新给他官做,并问他欢喜不欢喜。老杜痛失爱子不久,心还在滴血,何来欢喜?但他还是强颜欢笑,拜谢圣恩,并赋《欢喜诗》一首呈上。老杜这首诗,不用说写得非常好。武则天对他十分欣赏,遂授著作佐郎。后又升至膳部员外郎。可以说,这是杜并用生命为父亲换来的机遇。

  也许有人会问,经过这些人生变故,杜审言的性格可有改变?答案是否定的。常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老杜把他的狂傲本色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据记载,杜审言临终时,他的好友宋之问、武平一前来探视。两人本来要落泪了,老杜却调侃了几句,让他们再也感伤不起来。他是这样说的:上天害得我这么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有我在世一天,你们就一天不得出头。现在我要死了,你们应该高兴才是,只可惜没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能接替我啊!可见这人真是没救了,到死还在逞口舌之快。不知宋之问当时是怎么想的,估计也和苏味道一样,没法和他计较。因为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杜审言虽然狂傲,本质上却是一个“老顽童”,城府不深。大多数时候,他是用吹牛来掩盖现实中的失意,让自己活得更有趣些。这又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

不久杜审言就因病去世,终年64岁。杜审言去世后,葬于偃师首阳山前祖茔。过了余年,杜甫的遗骨也归葬这里,与祖父相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