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儿起,认识很多事物是从“洋”开始的,洋火、洋油、洋井、洋胰子等等,洋火是火柴,当时用的很多是泊头牌子的;洋油是煤油灯用的油,在未通电前这是晚上照明的光源;洋井是取地下水用的压水装置;洋胰子很多人陌生,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肥皂,听母亲说,杀猪时会把猪胰子留下来,这个物件儿有清洁的功效,后来有了更好用的肥皂,老百姓不知道是什么?美其名曰叫洋胰子。我大点儿后,家里有了电视,看到电视里的画面,大人们又说这是洋枪,那是洋炮,当时我并不理解为什么好多东西都叫“洋”,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顺理成章的。直到长大上学了,老师才讲解,说这些都是舶来品,原来我们国家一穷二白,很多东西都造不了,只能靠进口,大洋那边来的,所以称呼上加了个“洋”字。 八十年代初,河北承德宽城农村老家,家里当院里有个洋井,那个时候农村没有自來水,当然现在也还没有。经过这四十年,家里吃水经过三个阶段,起初到村东头的井里去挑水,之后当院里安装了洋井,再之后是用上了潜水泵,潜水泵是通了电之后的事儿了。不管哪个阶段,现在各家各户还离不开大缸,思马光砸缸那个缸,盛水用的。挑水阶段用一对儿水梢加一个扁担,用扁担挂上水梢,下探到井里去打水,水梢打满水后提到井延儿,两只水梢都打满水后挑到家里,然后倒进水缸。用扁担挂上水梢从井里打水是有难度的,劲儿使不好水梢就脱钩掉在井里了,还得用扁担一端的一个钩子慢慢往上钩。用扁担挂水梢在井里打水时,因井直径本身有限,有两米五左右,要把水梢移至一头,然后猛的用力往另一头拉,这样水梢就倒了,水就灌进去了。 家里有洋井是八几年的事儿了,存在时间很短,也就几年的时间,依稀记得家里装洋井时请了很多人来帮忙。洋井采用物理压力原理,把地下水从地下压到地上。洋井的长相比较奇特,有一个长长的铁管子做脚,伸到细眼井里,井里有地下水,管子出地面一米位置往外阔些,再往上再往外阔些,最上端有个斜出的铁管叫做出水水嘴儿,压出水后要把水梢放在水嘴下面接水,水嘴对面方向有个弓型的铁杆作压水的手柄,手柄用杠杆连接另一端的活塞,活塞用细铁杆吊着伸到中间粗的那截水管里。压水时要先往洋井活塞上口管里倒些水,叫做引水,然后快速地压动手柄,这样活塞就会上下移动,管子里的空气被吸出,管子里的气压变小,地下水从水管上升,直至出水,运气好,压个六七下水就出来了,运气不好,要再加引水再压,直到出水。 因为洋井取的是地下水,水质非常甘甜,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温度非常低,水很凉,在夏天这个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我和哥哥从外面玩儿累了跑回家,总会跑到洋井那儿压水,然后用瓢接,咕咚咕咚地喝上几瓢。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用洋井水自制饮料,那时不知可乐、雪碧、妙茶、橙汁为何物,自制饮料很简单,取一个塑料瓶,里边放些糖晶,倒些醋,然后灌上用洋井压出来的拔凉拔凉的地下水,盖上瓶盖摇一摇,饮料就制作成功了,又酸又甜又凉,别有一番风味,下地干完农活,美美地喝上几口,总会消除一天的疲劳。 八十年代末,家里通电了,很快的家家户户陆续换潜水泵,洋井退休了,放学回家看到他孤灵灵地躺在柴火棚里,再过些日子,看不到了,我问母亲,洋井呢,母亲说,來收废铁的收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