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根火柴,曾是人们每天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必不可少的火柴也渐渐从我们身边消失了。 在如今的京津冀地区,真正的火柴厂只剩下一家,位于沧州的泊头。泊头郊区的一座院落、几间厂房,就是明光火柴厂的所在地。 明光火柴厂的前身是泊头火柴厂,那曾是亚洲最大的火柴厂。时至今日提到泊头两个字,北京、天津很多稍上年纪的人还会立刻想到火柴。明光火柴厂的负责人田向农17岁就进入泊头火柴厂从事刷磷工作,他告诉记者,在打火机尚未普及的年代,整个长江以北的人,都用过泊头火柴。 泊头市区内,一座高大的中式牌坊上仍然书写着“泊头火柴厂”五个繁体字,牌坊后曾经大片的厂房都已变成了居民区。泊头火柴厂建立于年,初创之时曾受到北洋政府风云人物冯国璋资助,得以发展壮大。“冯国璋出了4万现大洋入股,从此中国人摆脱了对进口火柴的依赖!”回顾历史,田向农不无骄傲地说。 田向农是泊头火柴厂子弟,爷爷和父亲都在火柴厂工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火柴厂还红火的时候,厂里一人一身皮夹克,一家一个红双喜高压锅。火柴厂员工是整个泊头家里最早用上液化气的。年我到厂里干刷磷,一个月拿块钱工资,比党政机关还高出一倍。” 火柴厂是职工和子弟的骄傲,也是泊头的骄傲。可谁能想到,没多久,火柴的“对手”打火机来了。 年11月,曾无比辉煌的泊头火柴厂停产了。6年后,随着最后一批设备卖出,泊头火柴厂寿终正寝,从年建厂算起,刚好一百岁。 戒烟之前,田向农从来都不用打火机。老厂停产前夕,几千名职工和子弟人心涣散,没人愿意再管火柴的事,田向农却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成立了新的明光火柴厂。 “不能让火柴灭掉!”从部队复员回到火柴厂后,田向农一直跑销售,除了从小到大对火柴的那份感情,他看到的还有仍然存在的市场需求。 走进明光火柴厂的展室,如同进入了一座小型的火柴博物馆:出口欧美国家的壁炉火柴,全部手工完成、售价上百元的珍藏工艺火柴,包装色彩鲜艳、出口非洲国家的日用火柴,还有火柴盒上绘着各种大运河文化元素的“文化火柴”。作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泊头火柴的传承人,与大多数非遗艺人可以一心钻研技艺不同的是,田向农一边担负着传承火柴这张泊头城市名片的重任,一边还要为厂子的生产经营煞费苦心。厂子缺少人手,他和老同事要亲自上生产线操作;机器坏了,要自己去修理、做配件;没钱了,就要到处去找资金。 自从在泊头火柴厂上班,55岁的齐瑞华已经造了快40年的火柴。老泊头火柴厂的人都知道“火柴精神”,齐瑞华告诉记者,那是八个字:燃尽自己,照亮社会。 文化产业的地位日益提高,田向农介绍,泊头正规划火柴主题公园和火柴博物馆,重新擦亮泊头火柴的名片。他自己也没闲着,最近,他正忙着给厂子做绿化,希望通过美化环境,吸引人们来参观、旅游,“让大家知道,泊头火柴还在。” 文:白波 新媒体制作人员:丰家卫 这里汇聚了最权威、最丰富、最精彩的京津冀信息。 北京日报 国内国际新闻部出品 敬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