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疼痛科本月特邀医院筋伤科专家张万标于12月17日来我院坐诊。 坐诊时间:12月17日-12月18日上午 肩周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炎、钙化性岗上肌腱炎;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髋部及膝部慢性损伤性疾病,如弹响髋、跳跃膝(胫骨结节骨骺骨软骨炎)、膝关节炎;足跟部疾病:足跟痛及足底筋膜炎等。 2、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连接。报道经,冲击波治疗后,骨折愈合率达62%-83%。 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4、外科术后或软组织粘连挛缩导致的关节僵硬。 5、肌肉肌腱、软组织挫伤,跟痛病、膑腱炎、髁炎、足跟痛、棘上腱伴有或不伴有钙化沉积和滑囊炎等病。 冲击波治疗一般5-7天进行一次,3-6次为一个疗程。具体次数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红外热成像仪介绍 (本科室红外热像检查图)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生物发热体,正常人体的温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对称性。由于解剖结构、组织代谢、血液循环及神经状态的不同,机体各部位温度不同,可形成不同的热源。当人体某处存在疾患或功能发生改变时,该处血流和细胞代谢会发生变化,导致局部温度改变,表现为温度偏高或偏低。如果全身或局部的温度偏离正常,可能提示存在疾病或损伤。因此,温度是最常用的观察与衡量人体机能正常与否的指标之一,获取全身或局部温度是一种诊断手段。红外热像技术在四大领域有显著优势: 1.判断软组织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目前没有能够记录疼痛的仪器。但疼痛区域可能伴有代谢变化、神经状态变化、血液循环变化而导致温度变化,红外热像仪可以记录这些变化,来反映疼痛的性质、程度、范围以及治疗好转后该区域功能的状态变化。如椎间盘脱出的病人,CT、MRI可以了解脱出程度及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但疼痛时及治疗好转后结构影像学变化很少,不能客观反映治疗前后的功能状态。如果将红外热像仪与CT等结合,将其作为全面的影像学依据,则更能反映疾病规律 2.判断急、慢性炎症的部位、范围炎症是常见的病理过程,临床上通过血常规、血沉等来检验确定。由于红肿热痛是炎症的基本特征,红外热像仪很容易发现热的变化,所以有助于判断炎症的部位、范围、程度,给临床带来方便,成为医生诊断的另一捷径。 3.监测血管供血功能状态目前,应用红外热像技术检测血管性病变,特别是肢体血管的供血功能状态有明显优势。动脉病变影响血供,其远端温度一定偏低,而静脉病变由于远端瘀血多半温度较高。当血管离断时,血供支配区域出现相对低温,当血管离断恢复时,血管支配区域出现复温现象。红外热像仪可以感知这些变化,为血管病变性质判断、疗效观察提供了依据。目前,该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治方面的应用也是一个颇具前景的发展方向,是继有创的血管介入检查及平板运动试验外的另一诊断思路。 4.肿瘤预警指示、全程监视及疗效评估人们对肿瘤的攻克着眼于很多方面,肿瘤治疗的核心之一就是早期发现。而要早期发现肿瘤,目前明确可靠的手段很少。当正常细胞开始恶变时,有早期代谢加速的迹象,同时由于肿瘤毒性因子的作用,局部血管扩张。上述变化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高度分辨率的红外热像仪可以在组织体积增大足以被CT、MRI分辨以前,早期发现这一变化。统计显示,这一时间差一般为3~6个月,可以想象这对肿瘤患者来说是何等重要。肿瘤中晚期或治疗后,由于肿瘤中心液化坏死,可以表现为低温,因此TTM对肿瘤的全程监测、疗效评估也有一定价值。 医院疼痛科全体人员合影(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