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丹 夏日阳光灿烂,蝉声叫得格外响亮。 88岁的杨静推着老伴邓宝晋来到窗户前,看着窗外的风景解闷。 老两口身后的护工,正在帮他们收拾房间。 几经辗转,皆为养老 这里是位于泊头郊外的福星园养老院。 两位老人住着两室一厅的房子,屋内家具俱全,如果不是有护工在忙碌,根本看不出这里是养老院。 杨静和邓宝晋是从北京来泊头养老的两位老人。 从年9月入住到现在,老两口已经在养老公寓内过了两个年。 老两口说,他俩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 数年前,邓宝晋得了脑出血留下后遗症,病后只能坐轮椅出行。 从那时起,在北京生活的他们,开始考虑养老的问题。 刚开始,老两口雇了保姆,但因为种种问题,彼此相处得并不愉快。 老两口换了4个保姆后,决定投奔远在哈尔滨的女儿。 女儿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为了让老两口生活得方便,女儿又给他们雇了保姆。 女儿是工薪阶层,长年雇保姆,也是不小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两位老人并不认可保姆的服务。 为了不再拖累女儿,他们决定去养老院。 他们先是住进了东北的一家养老院。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杨静和老伴对生活质量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养老院的条件和服务质量,让他们觉得有些失望。 老两口无奈,重新回到了北京的家。 从北京到泊头 两位老人生活已经离不开人照顾,他们开始四处打听,在北京寻找合适的养老院。 但现实的情况,给了他们一个不小的打击。 北京的养老院已经供不应求,床位非常紧张,“我们要是按照排号顺序,起码得等上两年时间”。 高铁的开通,拉近了沧州和北京的距离,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把沧州和北京连接在一起。 年秋天,老两口的女儿得到一个信息,泊头有家养老院条件不错,是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 一直为父母养老忧心的女儿闻之一喜,亲自到泊头查看了一番。 交通方便,条件适宜,女儿回去一介绍,老两口二话没说,就来到了泊头。 衣食无忧,看病方便 杨静和邓宝晋来泊头前,住在北京市西直门附近的一个高档小区里,买菜出行都比较方便。 可再方便,也没有像在泊头养老院这么方便,可以自己做饭,也可以在餐厅吃。 杨静说,养老院餐厅供应多种“老人餐”,都是按照老年人的饮食特点做的。 杨静觉得自己牙比较好,喜欢吃点硬的东西,偶尔也自己动手炒点菜。每到养老院当地赶集的日子,就有护理人员推着她到集上去转一转,买些新鲜的食材回来。 “想自己做饭的时候,护理人员就会帮我把新鲜的菜买来,再把菜洗好切好,我自己炒一炒就行了,都不用洗菜了。”说起这些,杨静觉得特别满意。 更令杨静满意的是,看病方便,在泊头看病在北京也能报销。 看病难,一直是令杨静头疼的事。 几年前,邓宝晋脑出血时,先是腿出现了麻木症状。 杨静见状,就赶紧带着医院诊疗。 她当时比较慌乱,在医院挂错了科室,等再改过来,排队轮到他们的号,已经到了晚上六点钟左右,“我老伴儿的病情就这样被耽误了。” 杨静说,现在在泊头,每周都有北京、石家庄等地的名医专家来养老院出诊。 想要看病,只要一摁床头的呼叫器,就会有护理人员进来。 养老院还医院为老人开通了绿色通道。“比在北京看病方便太多了。”杨静说。 这也是他们愿意住在这里的原因之一。 呼亲唤友 辗转多地,杨静和郑宝晋终于在泊头踏踏实实住了下来。 在这里住得比较舒服,跟家人电话聊天的时候,他们都会不自觉地提到自己的生活现状,提到现在住的养老院。 杨静的老家在天津,杨静在电话里说得多了,娘家的侄子也动了心。 她的侄子生病后留下后遗症,需要进行康复治疗,考虑到泊头这家养老院也可以进行康复治疗,所以决定也住进来。 在杨静和郑宝晋“安家”泊头数月后,她的大侄子也住进了这家养老院。 后来,杨静的侄子又把自己的妹夫介绍进了这家养老院进行康复治疗。 杨静开玩笑说,自己成了这家养老院的介绍人,不过她是想让更多有需求的老人,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养老院。 有许多老人作邻居,也有亲人在身旁,杨静觉得这样的晚年生活可以称得上很幸福了。 更让她高兴的是,在养老院里,她并不是来自北京的“独一家”。 这里有不少京津老人,她随时可以和“北京老人们”一起聊聊天,说说话。 一家亲 据统计,现在这家养老院中入住的老人,有15%来自北京和天津。 90岁的王淑贞老人也来自北京。 王淑贞的大儿子已经69岁,最小的孩子也已经超过了60岁。 王淑贞说,儿女们年岁也大了,而且也都有自己的孙子孙女需要看,她不想给儿女们添太多麻烦。 多方打听,她住进了泊头这家养老院,到今年,也已经有两年多了。 去年年底,王淑贞的儿子来接她回北京过年,她没回去。 她说,每天住惯了自己的房间,也习惯了房间里的温度,怕回北京不适应。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家里人太多,她嫌太吵。 尽管已经90岁,王淑贞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会自己走到养老院的手工室,跟住在这里的老姐妹们一块上课,学习剪纸,做手工花、手工灯笼。 与王淑贞有同样爱好的,还有81岁的老人刘淑兰。 刘淑兰是泊头当地人,身体很健康,爱好剪纸。 听说北京、天津都有老人住进这里的养老院,刘淑兰一下子想通了,坚决让儿子把她送到这来。 起初,刘淑兰的儿子不同意,怕别人说自己不孝顺。后来刘淑兰急了,说:“你们快把我送去吧,就当是给我尽孝,我在那和老姐妹们一块玩,多热闹,多快乐。” 如今,刘淑兰在这里也已经住了两年多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正让三地的老人们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走向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