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人们期待黑旗高跷,不仅仅是为图喜庆、凑热闹,更因为有一种美好的情怀与记忆在其中。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李雪 32岁的王帅是一名初中教师,每到春节,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就在“粉丝们”的期待中短暂“上线”—泊头黑旗高跷青年同乐会艺人。 从大年初六开始,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黑旗高跷表演队就围绕市区各主要路段街区进行巡回表演,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角色扭动起来,欢声笑语洒满城市的大街小巷。 “不把腿子装上,不把这相扮上,不听见大伙儿的叫好声,我这一年就算没过完。”王帅说。 ▲黑旗高跷队踩街表演。图/李雪 足尖上的独特艺术 “高跷”谐音“高瞧”,踩在高跷上,站高望远,寓意着新的一年步步登高。一双脚跷、古老的行头、活泼生动的舞姿,这便是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种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传统民间艺术,属中国古代百戏的一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表演者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明清以后,高跷的角色有了真名实姓,并且有了戏路情节,动作体现剧情,高跷拥有了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成了名副其实的高跷戏。 王帅说,黑旗高跷和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传,过去每到运河封冻后,就有很多船只在泊头停留,留下来的守船工,每天想着法子打发时间,黑旗高跷就从他们自娱自乐的活动中逐步演化而来。 当时,有位修船工在码头修船时,酒没喝够,便让一个守船工陪着再喝。守船工不肯,赌气地说:“你要能站在河滩上看到堤外,我天天陪你喝。”修船工果然想到了办法。他从沿梯子爬高的原理中得到启发,找来修船时替换下来的桅杆截成两段,然后绑在腿上,试图取胜。这一动作被其他船工见了,觉得很有趣,便纷纷效仿。因为腿上绑了木棍走路的样子非常滑稽,玩的人每迈一步,就有人敲一下船帮。绑着木棍的人迈得快,敲船帮的点儿就快;反之就慢。这便成了高跷和高跷鼓点儿的起源。 黑旗高跷是泊头市特有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会旗为黑色。它的表演形式幽默风趣,内容丰富,表演者均为男性,腿子高1.7米,在1.2米处安脚踏板,相比普通高跷,它的腿子更高,节奏更快。 王帅说:“我们采用的是慢步入场和出场。踩慢步要有真功夫,这时敲的鼓点儿为功夫点儿,表演的是各种角色亮相的功夫。慢步高跷必须要准确地踩到鼓点上,如果踩不到点上就站不稳。”黑旗高跷的快步,则要比其他高跷快一个点,鼓点比其他高跷“多一番”。圆场结束后,角色们快步跑“龙摆尾”,一众跑向场地中间,每人来一个急转身,然后跑回起点。 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队伍 一阵鞭炮声开场,锣鼓声响起,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便也涌上来了,正月里踩高跷的热闹,响彻了这座小城。 年,黑旗高跷队组建,取名“青年同乐会”。之所以叫“青年”,是因为这是一支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高跷表演队伍,队员来自各行各业,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平时,大家各自为生活忙碌,每到年底,都会抽时间聚在一起排练,他们凭借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组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高跷队伍。 按照黑旗高跷的传统,每年冬季苦练3个月后,才能上街表演。很多人一年没踩高跷,刚站上去难免生疏,但是只要走上半小时,大家就敢做有挑战性的动作了。 剩余41%未读最低0.32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