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饮食文化驰名中外,不少到天津旅游的人都是奔着吃来的。这里既有登得大雅之堂的天津菜,也有众多风味独具的津门特色小吃。 说起天津的特色美食,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十八街麻花。而其也与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被并称为“天津三绝”,且位列其首。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的一家百年老字号麻花店,据说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酥脆不艮、香气扑鼻、味道可口。 当时天津卖炸麻花的店摊可不少,层次质量各不相同。范桂林为与别人竞争,独出心裁,精心设计,除将炸麻花的面改为半发面外,他还在麻花白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糖、桃仁、青红丝、冰糖等各种小料的酥馅。经过这样设计,炸出来的麻花酥脆香甜,味美适口。而且存放干燥处虽经多日仍能保持酥脆味道。另一方面,范桂林炸的麻花尺寸较大,能炸出几斤重的大麻花,并且里外一样酥脆,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这些大麻花不仅是美食美味,而且是绝妙的艺术品。范桂林根据个人多年实践经验,投料配比讲究准确。根据气温高低的变化,和面时适当地增减肥碱剂量,以用温火炸透为宜。炸出的金黄色酥脆大麻花,受到顾客的啧啧称羡。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始创于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一农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取名“狗子”,期望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着淳朴的挚爱亲情)。狗子14岁来津学艺,在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奋好学,练就一手好活,不甘寄人篱下,自己摆起了包子摊。包子是以水馅儿半发面、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长,都叫他“狗不理”。 曾经,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将狗不理包子带入皇宫,敬献慈禧,太后膳毕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燕,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名声大振。狗不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调馅、和面以及蒸包火候等方面,它有严格的投料标准和操作规程,经过精细制作,蒸出的包子水分大,营养丰富,看着鲜美柔软,吃着肥而不腻,清香适口,易于消化,所以多年来受到中外顾客的赞赏。狗不理包子铺老字号在天津开设了四个分店。从年以来,先后同国内的北京、杭州、桂林、哈尔滨、石家庄、泊头市、包头、沧州、邢台、北戴河等20多个地区进行联营,开设分店。在日本东京也开办了狗不理包子分号,其名声已经传向世界。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的“耳朵眼”三字,与狗不理包子的“狗不理”三字一样,全不是真正的商店字号名称。耳朵眼炸糕因为卖这个炸糕的店铺地处在一个狭窄的小胡同口,这条胡同正好名叫耳朵眼胡同,因而得名。耳朵眼炸糕的创始人是一位回民名叫刘万春,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刘万春在清末光绪年间凑了些钱,购置一盘小石磨、一口锅和一辆小推车。他同妻子和孩子们一齐动手,有的磨面、和面,有的做馅,然后推着小车到估衣街、南门外各处走街串巷,现炸现卖。刘万春在小车上挂着一块小木牌,牌上写着“回民刘记”四个字,这就是他最早卖炸糕的标记。当时每天可卖二三十斤面的炸糕,赖此维持全家生活。 耳朵眼炸糕选用江米,加工面酱用赤小豆,白糖经传统工艺制馅,指定油类炸制,成品外皮金黄、酥脆不艮。又因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针市街上的染料庄、当铺、银号、布铺、鞋帽店。富户、百姓人家过生日、办喜寿事。借“糕”字谐音“高”字谐音,取步步高发财之吉利,提前预约购买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显露了名声。 小编:檀檀檀 审核:李逸飞 指导老师:刘玉莹 欢 迎 关 注 天津中德校餐委会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