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 http://m.39.net/pf/a_4781483.html 你还记得泊头火柴吗 赵俊华 说起泊头火柴,不得不说一下“泊头”这两个字的来由。泊头始建于东汉年间,初兴于隋唐,因运河漕运而得名。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通航后在泊头设立水路驿站,明洪二十二年(年)设置新桥水驿,明洪二十五年(年)更名为泊头驿,并在运河岸设立了码头。历经明清多年的发展,到清末民国初期,泊头已成为天津以南重要的交通、商贾战略要地。 年,河北泊头火柴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在时任民国代总统的冯国璋以四万元现洋入股公司后而成立,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年5月,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归属国有。之后,泊头火柴加快了发展步伐,由小做大,由弱到强,迅速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 泊头火柴最辉煌的时候养活了大半个泊头市,而家家户户糊火柴盒、男女老少齐动手,更是当时的泊头一景。 我的老家是泊头。在我小的时候,就经常看着别人家糊火柴盒。糊火柴盒,当时简称为“糊盒”。还有一麻袋一麻袋需要分拣的火柴棍。一到固定的日子,整个街道、胡同里都是码放整整齐齐的,捆得结结实实的火柴盒,外加分拣好的一麻袋一麻袋正品和次品的火柴棍。这是火柴厂发放“糊盒”原料和回收成品的日子,也是“糊盒”人拿到工资的日子。记得当时的街道并不宽阔,而街道两面的门窗多使用一块块长条木板放置于放板子的轨道里,早上开门把板子卸下来,晚上打烊再把板子一块块镶进去,房子没有太高大的。一垛一垛的火柴盒整齐地排在街道上,把房子都给遮在了后面。用无数个小盒子垒成的“城堡”漂亮而具特色,当时印象极其深刻。 这些小盒子是怎样制成的呢?当时,火柴厂的火柴盒都靠手工完成,老老少少都可以做。放上一张小木桌,桌上一碗浆糊,桌上放上糊盒用的模具,是一块小木板,约有巴掌大,中间是一块凸起的长方形的和放火柴的小盒子一样大小的蜡制模具,用蜡为的是把糊好的盒子拿下来时润滑。一边是一沓沓整齐的浅蓝色纸条,另一边是一沓沓精致的、用机器轧好折叠纹路的,比纸厚些的木条。还有一个小盒子里放着比火柴盒小一圈的方块纸。人们先把木条拿过来一小沓,在桌上戳整齐,然后按照压好的纹路折叠一下,把纸条同时码放好几排,一样的高度,然后表面上统一刷上浆糊,再拿过一小沓折好的木条,就听啪啪啪的声响,把木条整齐的贴在刷好浆糊的纸上。贴木条是有讲究的,纸宽木条窄,把木条贴在纸中间,但是要留的一边宽一边窄,要在纸的一头留出一块,为把木条圈起来后,这一块没粘木条的纸正好把圈过来的木条粘住。纸条窄的那一边,糊盒人轻轻一撸便在木条上撸出一条边来,宽的一边则是为了把粘好的木框放进那个蜡制的磨具上,然后用稍微有点浆糊的手指沾起一张小纸片来放进木框里突出的腊模上,瞬间就把木框上留出来的纸按顺序摁在了磨具上,火柴盒的底盒就完成了。然后把它扔进旁边准备好的筐里,晾干备用。 再就是糊套在火柴盒上的盖,简称“糊盖”。这个要简单一些,和火柴盒底盒一样宽的整齐木条上,机器已经轧好了折叠的纹路,拿起来在桌子上戳整齐,顺着一个方向按照压好的纹路折叠备用。操作时把带有图案的纸同时码放几摞,带图案的一面朝下,里面朝上,均匀的刷好浆糊,拿过糊盖的木条整齐而迅速地贴在刷好浆糊的纸上,然后拿过晾干的盒底,放在粘好图案纸的木条上,按照轧好的纹路,两只手灵巧的翻动一下,火柴盒底就被裹上了,变成了一个跟小抽屉一样的小盒子,也就是我们用的火柴盒。然后扔进旁边的筐里晾干,这样一个完整的火柴盒才算完成。 拣火柴棍也是很多家庭的项目,看着非常简单。火柴厂发放的原料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成品火柴棍,只是里面混杂了很多次品,需要人工把他们挑拣出来。一堆火柴棍倒在桌子上,杂乱无章,分拣人需要先从大堆上拨过一小堆来,准确而迅速的将正品和次品分开。正品就是那些火柴棍完整,上面的红色火柴头圆润饱满大小一致,次品则是那些火柴棍损坏、火柴头脱落或是过大过小的。正品要回到工厂装盒,次品还可以卖给当地百姓家用,还有连次品都算不上的也就只能当柴火了。 火柴既是一种离不开的生活用品,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不少人在收集火柴盒上的火花图案。还有一些儿歌谜语:房子虽然小,娃娃真不少,身子细长长,头上戴红帽,出门滑滑梯,红花开的俏。 遗憾的是,年当泊头火柴厂进入了百年老厂这个荣耀的行列后,由于种种原因也在这一年进入了破产的行列。 我站在泊头尚河城小区父母住的楼房里,向西望去,也就有四、五百米的距离,有一片红色楼房小区。我问父亲那是什么地方?父亲说:“那就是火柴厂的旧址。”“没留下一点遗址吗?”“没有,什么都没留下,都盖成房子了。”“设备呢?”“设备,都不知去哪里了。” 一个百年老厂,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走了。 虽然现在火柴已日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那小小的火种,那份中国人摆脱依赖“洋火”时的振奋,还有泊头火柴厂兴衰百年的历史,依然还存留于我辈的记忆之中。 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