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介绍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中国水稻研究所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所。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杭州建立,年10月落成,是建国以来我国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现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年经科技部等部门批准为非营利性农业科研机构。现任所长为胡培松院士。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 21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种业被提到如此高度,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 我国是农业大国,总体而言,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但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比如玉米、马铃薯、个别蔬菜品种依赖“洋种子”,一些领域育种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存在“卡脖子”风险。 那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攻关农业“芯片”,这背后有怎样的深远考量?中国又将如何突破种业领域的软肋?对此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作出回答。 1.一粒种子有多重要? 联合收割机在河北省泊头市 西辛店乡大付村的麦田里作业 胡培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种业翻身仗,我想这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不能受制于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它在生产上的贡献率目前已经达到45%-50%左右,这个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在农业所有的生产资料里面,种子肯定是最重要的一个。 2.高端蔬菜种源是否被“洋种子”抢占? 胡培松: 在蔬菜瓜果这一领域,“洋种子”是大家议论比较多的问题。当前高质量高品质的蔬菜瓜果种子,有些来自于国外,这个现象是存在的。 从成本来看,国产蔬菜种子跟国外的高端产品尚有差距,我想一个原因是蔬菜瓜果领域的实际投入不足,重视不够。这主要是因为以前我们是“以粮为纲”,种植粮食多一点。老百姓的饮食结构也是吃主食比较多,蔬菜瓜果属于非必需品,是可替代的。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的观念和饮食结构也在转变,我想在我们蔬菜园艺科学家的科研攻关下,蔬菜瓜果育种应该也很快会像水稻一样取得好成绩。 3.水稻育种对其他依赖进口的 种源技术攻关有何借鉴经验? 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的农民在收割水稻 胡培松: 水稻育种研究经历了三次突破,一是矮杆育种,二是杂交水稻育种,最后是超级稻的开发。 第一,这三次突破都是种质资源突破性的挖掘与利用。比如矮杆育种就用了一个矮杆、半矮杆基因,杂交水稻利用了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超级稻育种建立了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相结合技术路线。因此对育种技术而言,对种质的挖掘特别重要,水稻育种三次突破都基于此。 第二,水稻育种几次的突破都是在类似于“两弹一星”那样的国家科技大协作背景下实现的。水稻育种技术虽然目前我们在某些方面领先,但并不是全面领先。因此我还是想强调,对种源技术攻关,科研大协作的力量不容忽视。 4.科研生产“两张皮”怎样粘起来? 年9月22日,中国农民丰收节 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公园开镰仪式现场 胡培松: 水稻育种领域里有杂交稻,还有常规稻。因为杂交稻的经济效益可观,所以这块产业化程度比较高,科研生产结合得比较紧密。 然而在常规稻这一块,我们相对而言不是那么重视。我认为可以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块入手,强化科研生产的紧密结合。 去年12月,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正式签约,试点推进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也就是说如果要使用对方的科研成果,是需要征得对方同意的。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把科研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5.解决“卡脖”之痛,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年6月4日,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镇 小宫山村村民在展示新收的“济麦22”麦粒 胡培松: 第一,找到潜在的关键问题才能解决“卡脖子”的难题。比如水稻方面,尽管很多技术是国际领先的,但是原创性的成果仍然相对不足,比如目前最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涉及到多项专利,但我们并没有核心专利。 第二,基础研究跟应用研究有些脱节,做基因和做育种之间缺乏一个连接的桥梁。 目前我国保存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那么多的种质资源,我们怎么样把它们用起来?这个是关键。如何从中挖掘一些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基因,精准地鉴定出来,这方面工作需要加强。 一些前沿性的技术,包括刚才提到的基因编辑技术,全基因组选择,这块我们要发力,否则的话我们就落后了,就受制于人了,这是真正的“卡脖子”问题。 第三,在种业领域的研究要真正做到上、中、下游联调联动,常规技术如何跟现在这些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这一块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我想如果从这三方面发力,不远的将来,我们种业的翻身仗,是可以期待的。 往期推荐 湖南省中烟获湖南省第二大制造业企业 春招趁早,offer更好,IT大神看过来! 华智生物年春季研发岗位招聘火热进行中! 你的好友智智子拍了拍你 并请你帮ta点一下“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