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县辖有6镇5乡个行政村:无极镇、七汲镇、张段固镇、北苏镇、郭庄镇、大陈镇、高头回族乡、郝庄乡、东侯坊乡、里城道乡、南流乡。截至年无极县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辖6镇5乡,个行政村。 东中铺:北魏在此修建县城,该村随之出现。明代曾取名无极铺,因位于城内东半部,且有买卖铺户,故名东中铺。 西中铺:村名来历同前。按方位定名西中铺。 东关:北魏在此修建县城,该村随之出现。因位于县城东门外,曾名东关厢、东关铺,后改名东关。 西关:村名来历同前。按方位定名西关。 角头:唐代该村名桥头,后被洪水冲毁大部,只剩西南一角,遂改名角头。 高村:此处原为一高坡,明代角头村常被水淹,其中有18户人家迁此定居,以地形取名高村。 房家庄:据传,明代该村有户人家,盛称棋盘大街,因房姓居多,定名房家庄。 里家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碾子村魏氏三兄弟奉诏迁居于此,取离开故乡之意,因名离家庄,后演变为里家庄。 安城:原为安乡县城所在地。西汉置县,东汉废。《水经注》载:“安城,即魏昌之安乡也。”《三国志·魏志·甄后传》:“明帝太和元年封外祖甄逸为安乡侯,嫡孔袭爵即此城。”三国时,曹操三子曹植被兄曹丕贬职后亦曾受封安乡侯。本为安乡城,后简称安城。 东罗尚:隋代建村。因村西有兴国寺,寺内有十八罗汉画像,并有和尚主持,故称罗尚。因位寺东,冠以方位,称东罗尚。 西罗尚:村名来历同前。按方位定名西罗尚。 户村:明代“靖难之变”(俗称“燕王扫北”)后,由山西洪洞县碾子村迁来田姓、于姓两户人家在此定居,取名户村。 朱家庄:明代“靖难之变”后,有朱姓居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朱家庄。 柴城:北魏原定在安乡(今安城)建县城,后改在这里,动工后复改于今无极县城地址,故名拆城,后演变为柴城。 庄里:清代从东合流村迁来3户安姓人家定居,取名安家庄,后演变为庄里。 柳见: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部分移民来此立庄,因此地有一参天古树,遥望可见,取名柳见。 西合流:原名河流。人们厌恶水患,改“河”为“合”,名合流。清初,分为3村,冠以方位,取名西合流。 中合流:村名来历同前。冠以方位,取名中合流。 东合流:村名来历同前。冠以方位,取名东合流。 营里:清光绪二十年(年)佛堂庄、营里、张家庄3村合并为一村,取名佛堂营。年改为营里。 佛堂:唐代此地建有万佛寺,故名佛堂。后被一次洪水淹没,复建后改名安集村。因约定俗成,恢复佛堂原名。“文化大革命”中改称东风村。年恢复佛堂原名。 郑村:明代“靖难之变”后,郑氏一家由山西洪洞县来此定居,取名郑村。后郑家悉数外迁,遂改“郑”为“正”,定名正村。 姚村:据唐代杜昭远墓志载,唐代已有该村。相传,最初由姚氏建村,以姓氏取名姚村。 高家庄:明代“靖难之变”后,高氏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高家庄。 张村:明代“靖难之变”后,张氏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张村。 东七汲:相传,西汉时该村街内为一古河,人们分居两岸,为便于互相往来,在河上建起7座小桥,以此取名七汲。年分为东西两大队,年将东大队定名东七汲。 西七汲:村名来历同前。年将西大队定名西七汲。 甄家庄:唐代有一甄姓大户迁此立庄,以姓取名甄家庄。 东流村: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来定居。此处地势低洼,一遭水患就平地成河,故称流村。年分东西两大队,年将东大队定名东流村。 西流村:村名来历同前。年将西大队定名西流村。 东小镇:清初,从深泽县大镇村迁来几户人家,曾名小甄村、小正村,后改为小镇。年分东西两大队,年将东大队定名东小镇。 西小镇:村名来历同前。年将西大队定名西小镇。 杨村:明代该村地势低洼,常遭水患,一片汪洋,取名洋村。清初改为杨村。 东汉:汉代时建村。因地处滹沱河岸,屡受水灾,人们忌讳“涝”字,反其意而取“旱”。后改旱为汉,分东西两村,据其方位取名东汉。 西汉:村名来历同前。接方位取名西汉。 西庄:原居滹沱河南,名龙泉固。年河流改道,村庄沱于河底。一部分迁到河东(现归晋县),一部分迁来西岸。年洪水成灾,西岸居民移至东汉村西重建家园,取名西庄。 泗水:明代“靖难之变”后,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村四周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取名泗水。 崔村: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定居,因多系崔姓,取名崔村。 王先:据传,东汉时期王郎与刘秀曾战于此,为纪念王(郎)先胜而后败,称此地为王先。 王村:明永乐年间,王姓人家最早在此定居,名王村。 小吕:据传,从前这里并列两村,东称小里村,西称大里村。唐代一权贵路经此地,指责大里村有“压倒李唐”之意(里、李同音),旋将该村洗灭,只剩小里村。人们唯恐因“里”,改里为吕,称小吕。 大汉: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迁居此地。时为一沙丘,终年干旱,土地瘠薄,故名大旱,后演变为大汉。 大汉营:明代“靖难之变”时,曾在这里设营驻军。后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建村,近邻大汉,取名大汉营。 蔡庄: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蔡姓居民来此立庄,取名蔡庄。 小汉: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建村,近邻大汉,取名小汉。 张段固:唐代有张、段、固3姓首先在此定居,合三氏之姓,取名张段固。 北丰:清代磁河发水,东丰村被冲塌,部分人迁到此地。居东丰之北,称北丰。 市庄:北魏时拟在柴城建县城,以此地为集市。因在柴城南,故称南市庄。后虽建城未果,但村名未变,简称市庄。 田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张氏兄弟2人迁此定居,以种田为主,故名田庄。 王吕村:明永乐七年(年),山西洪洞县木耳村移民来此建村,因吕姓居多,取名吕村。清光绪年间(-年),根据姓氏分为王家吕村、郝家吕村和吕家吕村。民国29年(年),王家吕村与郝家吕村合并,简称王吕村。 吕吕村:村名来历同前。清光绪年间,吕家吕村因多数居民姓吕,为有别于王吕村,取名吕吕村。 齐洽:明代“靖难之变”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齐、解两家在此立庄,取名齐解村。后音转变为齐洽。 东南丰:明代末叶,东丰村有部分人迁到此地,位于东丰村东南,称东南丰。 西南丰:明代中期,北丰村有部分人迁到此地,位于北丰村西南,称西南丰。 贾家庄: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立庄,贾姓居多,取名贾家庄。 司家庄:明代“明靖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立庄,司姓人氏在此管理养马,故名司马庄。民国初年改为司家庄。 西两河:明代前,该村南有滹沱河,北有磁河,处于两河之间,故名两河,冠以方位,定名西两河。 东两河:村名来历同前。冠以方位,定名东两河。 东辛庄: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小兴村部分移民在此立庄,取新建之意,称新庄,后演变为辛庄。年分为两村,年按方位定名东辛庄。 西辛庄:村名来历同前。年按方位定名西辛庄。 耿家庄:原与西辛庄为一村,因西辛庄北半部居民耿姓居多,年独立成村,故名耿家庄。 郭吕:明代以前即有此村。因郭、吕两姓联袂居此,取名郭吕村(今无郭姓,有郭家坟遗址)。年曾称南吕村,年恢复郭吕原名。 南汪:唐代时该村齐、郭两姓较多,又临滹沱河南岸,因名齐郭南村。清康熙年间曾称南凹。后取河水汪洋之意,据方位更名南汪。年曾改为南吕村,年恢复南汪原名。 苌家庄:明代“靖难之变”后,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苌姓人家在此定居,因名苌家庄。 西验村:明代“靖难之变”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丁、验两姓人家在此建庄,称西验村。年后分为东西两村,据所处方位,取名西验村。 东验村:村名来历同前。冠以方位,定名东验村。 北苏:唐代苏烈坟在此。该村兴建寺碑云;寺后有苏烈坟。相传“打开苏烈坟,世上无穷人”,说坟内藏有当日谷,当日种当日收。苏氏原系此地人,取名苏村。唐后期一部分人迁往村南称南苏,此村遂名北苏。 南苏:村名来历见前。 史村:历史悠久。村南和西南部有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甄氏家庭墓群。明代“靖难之变”后,从山西迁来几户人家,有一秀才说此处为历史名地,故名史村。 驿头:唐朝时该村曾设邮传驿站,后发展为村,取名驿头。 大名庄:南荣年间(-年)有一名大夫(医生)居此,大名鼎鼎,享有盛誉,故取村名大名庄。 南焦:明代该村名西阳。近邻南虎、北虎2村,村民忌讳“二虎食羊(阳)”,改名“难嚼”,以示与虎相抗。后改为南焦。 东庄:明代有王姓人氏从北苏迁此定居,因位于北苏之东,故名东庄。有户,口人,亩耕地。 明秩寺:唐代在此建一大寺,名曰明秩寺,该村即以寺名为村名。 楼下:相传,明王朝计划在此建城,修18巷72胡同,全部盖为高楼大厦。该村邻近大街,取名楼下。 寺下:唐代时村北有一大寺,村在寺旁,名寺下。 林中:唐代时原有一村西部紧靠磁河,后磁河泛滥村庄被毁,村民迁至地势较高、林木丛生之处建村,取名林中。 月旦:据传,建村初期在山西洪洞县移民中有两位老学究,善于品评人物和事件,褒贬得体,深为本村和附近各村民众叹服。后来有人根据后汉时能言善辩的许劭、许靖兄弟所居村庄名月旦里,便将此地称为月旦村。 西市庄: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人迁此定居。当时这里为集市,冠以方位名曰西市庄。 东市庄:村名来历同前。冠以方位名曰东市庄。 费家庄:清代原为一小村,有18条汉子,费姓居多,以姓氏命名费家庄(费姓今已绝嗣)。 新城:西汉时此处为毋极县治所,取名新城。嗣后城虽它迁,而地名未改。 彭家庄:据传,冯姓最早在此定居,取名冯记庄。后彭姓兴旺,明末改名彭记庄。清初改为彭家庄。 马桥:唐代在磁河上建一座通往这里的桥梁,桥建成后,一牵马人沿桥而过,以试是否牢固,因将此地称为马桥。 郭庄: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居民来此定居,郭姓居多,取名郭庄。 磁河店: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人家在此开店,因临近磁河,取名磁河店。 甄家营:清乾隆十三年(年)即有此村。甄姓居多,以姓氏取名甄家营。 王家营:原甄家营王姓居民,于清光绪年间(-年)迁出独立成村,以姓氏取名王家营。 张家营:民国26年(年)张家小庄分为2村,该村张姓居多,取名张家营。 姚家营:村名来历同前。该村姚姓居多,取名姚家营。 冯家庄: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冯姓人家在此立庄,取名冯家庄。 牛家庄:明代初年(-年),有一牛姓首先在此定居,取名牛家庄。 东牛:明代末年,从牛家庄庄来几户人家在此居住,冠以方位,取名东牛(与西牛相对)。 西牛:村名来历同前。冠以方位,取名西牛(与东牛相对)。 南牛:村名来历同前。冠以方位,取名南牛(与北牛相对)。 北牛:村名来历同前。冠以方位,取名北牛(与南牛相对)。 马村: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居民来此定居,马姓居多,取名马村。 北汪:明代时因村北有木刀沟,取汪洋之意,名北汪(今木刀沟北岸有一小村,名小北汪,属北汪辖)。 户台营:明代“靖难之变”时,在此驻扎领兵元帅徐达的护卫兵,并有元帅点将台,故取名护台营。后人将“护”写作“户”,便成户台营。 崔家庄:明代“靖难之变”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崔姓居民在此建村,取名崔家庄。 张家庄:明永乐年间,该村由张姓人家初建,名张家庄,又称张家小庄。民国年间曾改名张家村,俾与相近的藁城县张家庄有别。今仍名张家庄。木刀沟东岸有一小村,名小张家庄,属张家庄辖。 前北焦:明代中期从南焦村迁来几户人家立庄,据方位取名北焦。以后北焦又分为两村,此地改为前北焦。 后北焦:明代末期从北焦搬来几户人家立庄,取名后北焦。 西李家庄:明代有一李姓人家从外地迁来立庄,取名李家庄。因与城南里家庄异字同音,为避免混淆,年改名西李家庄。 穆家庄:明代从外地迁来一穆姓人家立庄,取名穆家庄。 杨坊:明代“靖难之变”后,有一杨姓人家在此以开磨坊营生,取名杨坊。 杨家庄:明代“靖难之变”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杨姓人氏定居,取名杨家庄。 大陈:明代“靖难之变”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陈姓大夫在此立庄,取名大陈。 高陵:明永乐年间,该村建于当地一个最高最大的丘陵上,取名高陵。 赵户:唐代有一赵姓大户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赵户。 泊头:唐代时该村南部地势低洼,积水成池,如同湖泊,曾设泊舟码头,故名泊头。 西朗:唐代时该村一片汪洋,后变为荒原,丘陵起伏如浪,以“浪”取村名,逐渐演变为“郎”。后有某家兄弟3人分家,各自迁出分为3村,据方位,取名西朗。 小陈:明代后期,从大陈迁来几户人家在此立庄,遂名小陈。 赵户营:唐代修建寺院时,该村和赵户划为一村,附属于赵户村,人称营里。后独立成村,定名赵户营。 东东侯:唐代有一侯爵曾居此地,因名东侯。后该村分为东西两村,据方位东半部取名东东侯。 西东侯:村名来历同前。西半部取名西东侯。 北侯:清初,一部分人从东东侯迁居此地,位居东东侯北面,取名北侯。 北家庄:清代有人迁此安家立庄,地处城北,取名北家庄。 王家庄:明代此处住有窦、刘、张、李、金5姓人家,名五家庄。后刘、金两家打官司,县官错念“五”为“王”,此后改称王家庄。 石家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石氏人家在此定居建庄,取名石家庄。 高头:相传,明代原有白氏三兄弟居于北苏,后来一迁郭庄,一迁高头,一留北苏(建国初期高头白姓家族尚到北苏祭祖)。高头村址地势低洼,常受水灾,人们向往高地,反其意而名曰高头。现分为高头一村、高头二村、高头三村。 西高:明代建村时村西北有一高地,故名西高。 北谈下:北宋时,该村西口有南岳王庙,高3丈许,后人称为坛高寺。传云:“先有坛高寺,后有坛下村。”后改“坛”为“谈”,称谈下村。年分为3个大队,年按方位将一大队定名北谈下。 中谈下:村名来历同前。年按方位将二大队定名中谈下。 南谈下:村名来历同前。年按方位将三大队定名南谈下。 刘家庄:明代“靖难之变”后,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刘氏人家在此定居,故名刘家庄。 马坊:明代此处为官军喂马之处,后有人在此立庄,取名马坊。 南虎:北宋年间,该村村东有一土岗,高丈余,形同卧虎。村中王姓居多,取虎头有“王”字意,冠以方位,取名南虎。 北虎:村名来历同前。冠以方位,取名北虎。 北虎庄:该村原为附属于北虎的一个小庄。清道光年间(—年),因村人王起升官,遂独立成村,命名北虎庄。 西王家庄: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王姓移民最早在此定居,取名王家庄。为有别于城北王家庄,清光绪年间按方位称西王家庄。 西朱家庄: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朱姓移民最早在此定居,取名朱家庄。为有别于城东朱家庄,清光绪年间按方位称西朱家庄。 小西门:西东门村一带历史上曾建城池。此地为其西面一小门楼,故称小西门。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居住,继续沿用小西门村名至今。 西郝庄:明代郝、张两姓在此定居,取名郝张村。后随字音演变称郝庄。清光绪年间分为东西两村,该村位于西半部,冠以方位,定名西郝庄。 西中郝庄:村名来历同前。年由西郝庄分析出中郝庄。年复将中郝庄析为两村,据方位定名西中郝庄。 东中郝庄:村名来历同西中郝庄,年据方位定名东中郝庄。 东郝庄:村名来历同西郝庄。冠以方位,取名东郝庄。 北郝庄:年从中郝庄迁来95户人家聚居于此,年按方位定名北郝庄。 西陈村:该村系明代“靖难之变”后幸存村落,取“陈年旧有”之意,名陈村。年析为两大队。年按方位将一大队定名西陈村。 东陈村:村名来历同前。年按方位将二大队定名东陈村。 裴里村:约年前,山西绛州闻喜县粉裴村一裴姓居民迁此定居,取名裴家疃,后改为裴里村。 北远:明代前该村为长奉乡,明“靖难之变”故事中被毁,幸存村北菜园和少数百姓,改名北园。后随音转称北远。现按方位分为东北远、西北远。 西东门:民国《无极县志》载:“东门城在西南30里,后魏天平中将军吕徵(一作微)所筑。明朝“靖难之变”后,从山西洪洞县和本县黄台迁人居东门之西,名西东门。 东东门:村名来历同前。居东门之东,名东东门。 东门营:明代“靖难之变”后,此地李、解、高3家幸存。后又从南汪迁来数户,取名营里。因县内已有营里村,又因其紧连西东门,改名东门营。 黄台:此处原为一片较高荒地。唐代发水时四周村庄淹没,不少人家迁此居住。因遍地芳草,便取名荒台。后演变为黄台。 固汪:明代“靖难之变”后,该村只剩下一家夫妇两口,靠打鱼为生,取村名顾网。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陈翁仲等人。将村名改为固汪。 牛辛庄:据传,西汉时已有此村。原有一高大土岗,其状似牛,因名牛村庄。明朝“靖难之变”后,该村仅曹之觉一家幸存,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王、齐两姓人家,取牛辛勤劳作之意,定名牛辛庄。 北店尚:明代该村为驿站,称濮头店。清初有一和尚还俗来此开店,遂改名店尚。年分为三个大队。年按方位将一大队定名北店尚。 东店尚:村名来历同前。年按方位将二大队定名东店尚。 西店尚:村名来历同前。年按方位将三大队定名西店尚。 东侯坊:清光绪《无极县续志》载:“汉侯坊陵高耸如山,传为古迹。在县西13华里,《环宇记》,中山靖王刘胜七代孙封资亭侯,弥子(外甥)葬于此,号为侯坊陵……”冠以方位,陵以东取名东侯坊。 北侯坊:村名来历同前。按方位定名北侯坊。 南侯坊:村名来历同前。按方位定名南侯坊。 古庄:明代“靖难之变”后,有一古姓人家在此定居,取名古庄。 西南汪:明代末期从北汪迁来部分人家定居,因位于北汪西南,故名西南汪。 武家庄: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5家移民聚居此地,名五家庄。后将“五”改“武”,称武家庄。 西池阳:唐代已有该村。由于地处木刀沟畔,南面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成池,人称“天汉潢池”,故名池阳。按方位取名西池阳。 南池阳:村名来历同前。按方位取名南池阳。 罗庄: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罗姓居民在此立庄,故名罗庄。 南马:明永乐年间,有山西洪洞县马姓人家迁此定居,取名马家庄。后有几户自庄内北迁,冠以方位定名北马,此处便取名南马。 北马:该村与南马原为一村,名唤马家庄。后有几户自马家庄迁来此,名北马。 马孤庄: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马姓移民来此定居。因只有马姓,取“孤独”之意,定名马孤庄。 北朱村:明代“靖难之变”后,朱氏一家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材。冠以方位,取名北朱村。 南朱村:村名来历同前。冠以方位,定名南朱村。 北东阳: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人迁此定居。因位西阳(今南焦)之东,故称东阳。年分为3个大队。年将一大队更名为北东阳。 西东阳:村名来历同前。年将二大队更名为西东阳。 东东阳:村名来历同前。年将三大队更名为东东阳。 曹家庄:清康熙年间,磁河发水,东丰村被冲毁,该村曹姓人家迁此建村,取名曹家庄。 东丰:明永乐年间,有山西洪洞县人迁此定居。因此处东部土地瘠薄,连年歉收,人们渴望丰收,便取名东丰。 东丰庄:清康熙年间,磁河发水,东丰村被冲毁,部分人迁至东丰南边立庄,称东丰南庄。后改为东丰庄。 甄村:唐代有一党姓官员将其妻葬于此地。后因故犯抄,为避毁家灭族之难,遂改“党”为“甄”,隐居于此,为伪姓取名甄村。 东朱村:明代“靖难之变”后,朱氏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据方位,取名东朱村。 东马:明代“靖难之变”后,马氏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所处方位,定名为东马。年分为两村,该村位于东半部,因名东东马,年定名东马。 西马:村名来历同前。年将西半部取名西东马,年定名西马。 里城道:唐代一李姓官员在此修建通往县城的大道,故取名李城道,后演变为里城道。 里贵子:唐代有一李姓之子科举考中,取村名为李贵子(“李家出贵子”之意)。后演变为里贵子。 祁村:春秋战国时,有一受采邑者在此受上大夫祁午之封,为纪念祁午而将村定名祁村。 东池阳:唐代已有此村。因地处木刀沟畔,南面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成池,人称“天汉潢池”,故名池阳。据方位取名为东池阳。 周家庄: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移民周姓人家在此定居,故名周家庄。 袁流村:五代时期,后汉高祖刘暠(知远)起义抵抗契丹,曾在此驻军,因名刘村。太平天国时,该村袁晟(道义)抗敌有功,留下美名,将“刘”改为“留”。清末因该村地势低洼,常年流水,改“留”为“流”。为与城东流村有别,取名小流村。因袁姓较多,年改名袁流村。 西东丈: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曾屯兵于此,筑点将台,扎军营帐,后有兵丁留居,形成几个村落,该处位居点将台以东,称东帐,后演变为东丈。年分为3个大队。年将一大队定名西东丈。 东东丈:村名来历同前。年将二大队定名东东丈。 南东丈:村名来历同前。年将三大队定名南东丈。 北沙窝:清代此地为一片荒丘沙滩。年后东丈村数户居民迁此定居。据所处方位取名北沙窝。 南沙窝:清代此地为一片荒丘沙滩。年后,由里城道村迁来部分居民定居,据所处方位取名南沙窝。 东大户: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定居,因翟姓居多,且迁来最早,被尊为大户,取村名大户。年分为两大队。年将一大队定名东大户。 西大户:村名来历同前。年将二大队定名西大户。 马庄:明代“靖难之变”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马、麻等姓人家居住,马姓居多,取名马庄。 东北牛:年木刀沟发水后,北牛村部分居民迁此定居,独立成村。因位北牛之东,取名东北牛。 赵正寺:唐代在此建一座大寺,与南面北汪村大寺遥遥相对,取名照正寺。后演变为赵正寺。 苏村: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苏姓居民最早在此建村,因名苏村。 里尚:唐代此地有一李姓和尚颇有名望,故名李尚。后演变为里尚。 南里尚:年由里尚迁出30户,于村南1.5公里处定居。后陆续有人迁入。为耕作和居住方便,年独立成村,冠以方位,取名南里尚。 西西侯:十六国时有西侯村。后分为两村,西半部取名西西侯。 东西侯:村名来历同前。冠以方位,取名东西侯。 北合庄:相传,南北朝时即有此村。因地处南合庄之北,冠以方位,取名北合庄。 南侯:年由西西侯、东西侯、北合庄3村迁来部分人家在此立庄,取名新安庄。后改称南侯。 东南流:南流原座落于沙河故道,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人称“难流”。清朝兴修水利,引水向南,改“难”为“南”,称南流。年分为东西两大队。年将东大队更名为东南流。 西南流:村名来历同前。年将西大队更名为西南流。 江仁:弥勒河流到此处分作两叉,呈“人”字形,一旦水涨,两叉之间一片汪洋,因名江人。明永乐年间改为江仁。 固现:明代“靖难之变”后,由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定居,取“稳固久安”之意,因名固现。 东宋:明代“靖难之变”后,从山西迁来几户宋姓人家建村,取名宋庄。后有几家在庄西另行立村,据方位称西宋,宋庄遂改为东宋。 西宋:明永乐年间从宋庄迁来几户人家立庄,在宋庄之西,称西宋。 小东郎:历史上该村一片汪洋,后变为荒原,丘陵起伏如浪,以“浪”取村名,渐变为“郎”。后有某家弟兄3人分家,各自迁出,分为3村,村内人少,据方位,取名小东郎。 大中郎:村名来历同前,据方位和人口情况,取名大中郎。 呈现:唐代官府拟在此立县,取名成县。后县城未建,演变为呈现。 彭村:明永乐年间,彭氏数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名彭村。 大召: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部分移民迁此定居,系沼泽之地,取名大沼。后成平原,改名大召。 南俱佑:该村与定州北俱佑原为一村,名俱佑。年分为2村,南部称南俱佑。 注:①、口碑材料中传说西王家庄、刘家庄、东市庄、西市庄、穆家庄、东庄、罗庄、武家庄、大汉、大汉营、小汉、司家庄、贾家庄、里家庄、西朱家庄等15村皆为明初“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移民所建,但清康熙《重修无极志》无这些村名记载。②、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年(建文元年),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续三年。铁骑横踏无极境,践杀死者不可胜计。③、资料来源于年版《无极县志》. 文章转自兄弟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