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烧饼 泊头民间小吃进行商标注册的,“杨家铭娟”烧饼为先。 “杨家烧饼”是市民对“杨家铭娟”烧饼的通称。泊头百姓大半知道“杨家烧饼”。 “杨家烧饼”的创始人是杨永昌。杨永昌,回族,生于年12月3日,卒于年2月17日,享年九十。杨永昌自幼做生意,24岁时开了大车店性质的“永昌店”,该店集旅店、小吃于一身,杨永昌为此开始试做烧饼。抗日战争时期,“永昌店”以开店、打烧饼为掩护,积极做好抗日工作,成为八路军的秘密联络点。杨永昌经常风雨无阻来往于泊头与周围村子之间为八路送信,一夜来回,一双新鞋常常是几天就磨破了底,为此,他曾经被日本人抓走,后来凭自己的机智勇敢逃了回来。 杨永昌于年加入共产党,解放后曾任15个街道的居民代表。从年到年,二十年的时间里,他靠诚信、朴实和越来越精湛的工艺,使杨家烧饼远近闻名。年,国家公私合营,建立合作总店,杨永昌自己的烧饼店关闭。 在年到年的二十多年里,杨永昌始终没有放下做烧饼的手艺。年,他代表河北省粮食系统去北京进行技艺表演;年,泊头修大桥,他带着打烧饼的工具,到工地为建筑工人做烧饼;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来泊头考察,政府请他去为李总理做烧饼。 改革开放后,杨永昌的烧饼生意于年重新开张。不久,他就设计发明了大平锅吊炉烧饼。为此,《沧州日报》等媒体曾多次进行报道。 年,杨永昌的长孙杨铭开始继承祖父做烧饼的技术。杨铭出生于年,自幼就随祖父做烧饼。他不但继承了祖父杨永昌做烧饼的手艺,也继承了杨永昌诚实守信的品德。在祖父把手艺传给他之初,他就与祖父商议,把传统吊炉改为先进的烤炉,把相对单一的烧饼品种多样化。年,杨铭到工商局将自己的烧饼申请了商标注册,注册商标为“杨家铭娟烧饼”(“铭娟”为杨铭夫妇的最后一个名字)。 “杨家烧饼”的配料主要是精制面粉,含碘精盐,上等芝麻,纯正香油、麻酱,一等红糖、白砂糖,上等瓜子油、花生油。 目前,“杨家烧饼”主要有麻酱糖、麻酱油盐、盘香、油酥、发面墩、特制、花样烧饼和牛舌薄脆饼、锅饼等二十余个品种。 “杨家烧饼”以其外焦里嫩、酥而不腻、口感香甜、气味纯正等特点闻名。 交河煎饼 交河煎饼是泊头市最具地方风味的小吃,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朝中期,张姓从山东迁到现在的交河西关。为了生计,他们开始制作煎饼出售。初期,张家煎饼跟老家山东的煎饼一样。后来,他们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在煎饼中间放入菜馅。这样一创新,张家煎饼就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一传十,十传百,名气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后来远近驰名的“交河煎饼”。 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来交河视察,县里特意安排张家煎饼传人给李先念副总理制作了交河煎饼。风味独特的煎饼给李先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致他七十年代初第二次来时又提到了交河煎饼。 交河煎饼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煎饼的主要原料是纯小米,纯绿豆,附料有茴香籽、花椒、食用盐、食用碱等。具体做法是:把绿豆粒磨或轧成2-3块,然后用水浸泡,直至把外皮搓掉为止。用清水把泡好的绿豆块冲洗干净备用。小米用水泡透,用清水冲洗干净。按每10斤小米加2.5斤绿豆的比例掺和,再放入茴香籽少许、花椒少许、食盐少许搅拌,然后磨成浆,加入少许碱水。 煎饼馅有韭菜、茴香、大葱、白菜多种,将上述蔬菜洗净切碎后加入若干作料即可。 将煎饼锅加热,然后用勺子取适量小米绿豆浆放入锅内,用木铲快速摊成厚一毫米、直径一尺左右的煎饼皮。摊煎饼皮若干待用。制作煎饼时,把菜馅放入锅里的煎饼皮上,加入食盐、味精、香料等作料,不可加酱油,摊匀后打入1-2个鸡蛋或碎肉,上面覆盖煎饼皮。 交河煎饼是三层煎饼皮、两层菜馅。菜馅有荤有素,吃起来酥软兼备,既有小米绿豆的清香,又有蔬菜的鲜美,口味独特,营养丰富。 煎饼加工成条状,可以制作焖、烩煎饼。把煎饼条过热油后撒上白糖,就成了别有风味的甜煎饼。 泊头及大夫针灸术 泊头及大夫针灸术分为针法和灸法。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及大夫针灸术扎根于中华历史文化和中医科学传统,既传承古人又不断创新,在数百年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使原有的针灸学得以传承、升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理论和针灸技法。及大夫针灸术更加重视临床实用性,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现代疾病诊治领域具有标新立异的地位。 及大夫针灸术发源于河北省泊头市。自清代先祖研习,至今已六代相传。先祖于清朝游医于京城各地,博研医学群书,广阅民间经验方,尤其多与当时京城御医交流,自专针灸术,从而开创了及大夫针灸术。在几百年的传承与临床实践中,及大夫针灸术不断发展完善,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治理念,如独、特、奇理念,辩证论治理念等,并研究了多项治疗现代疾病和疑难杂症的独特针灸技法,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及大夫针灸术的治疗对象遍布泊头市及各个乡镇,影响地区波及整个沧州地区,天津、北京、江苏等省市也常有就诊患者。 及大夫针灸术,沿袭中国古老医学精髓,承源开流进取创新,在传承国粹医学实用性的同时诠释了针灸术的科学性。及大夫针灸术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使古老的针灸术得以不断进步,对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泊头三痴斋泥塑 “三痴斋泥塑”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在清末民国年间是响当当的泥塑品牌,已传五代,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技法日臻成熟,百年的继承发展造就了三痴斋泥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痴斋泥塑题材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古典名著。其作品用料讲究,经历百年不崩不裂,色彩明快协调,造型神形兼备。泥塑的尺寸大到丈余的寺庙神佛,小到一寸的架上摆件儿无不令人叫绝。三痴斋泥塑技法独特,绘彩精美,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体会人物的历史背景和内心,把传统的民俗与文人画完美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夸张之中表现写实的艺术风格。 三痴斋泥塑第四代传人宋长峰于年成立了“泊头市三痴斋泥塑工作室”。宋长峰擅长泥塑和彩塑,他的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造型传神,文化气息浓厚,真正的是“心中有艺,手上生情”。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所以他的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绝版。为了更好地继承家传、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宝藏,宋长峰游历四方、拜访名师、虚心请教,并学习素描和国画多年,力求厚积而薄发,同时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将祖辈传下来的泥塑技法吸收、研究并传承下来,又将西方的解剖等相关的雕塑知识运用到泊头泥塑的制作中,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现代泥塑作品。 泊头风筝制作技艺 风筝,古代南方叫鹞子,北方叫纸鸢,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时代鲁国的公输班(后人称鲁班)看到鹞鹰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十分羡慕,睹物思理,深受启迪,于是“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自此,“鹞子”就诞生了。五代时期李业在宫中放纸鸢为游戏,在头部装一竹哨,纸鸢升空后,风吹竹哨,声音象筝发出的一样,于是人们便把纸鸢改叫风筝。随着时代的前进放风筝的人也由达官贵族逐步扩大到寻常百姓家。由于集思广益不断改进,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成熟,用料越来越讲究,式样新颖别致,千姿百态。 泊头的风筝制作始于宋,续于元明,兴于清末。在集日、庙会、节日或劳作之余,人们纷纷聚于村头、田野、河畔各自放飞自制的风筝进行比赛,丽日蓝天下,一只只风筝翩翩起舞,绚丽多彩。男女老幼欢呼雀跃,十分惬意。在清末至民国期间泊镇、交河、寺门村等大集镇都有风筝比赛。涌现了许多扎制风筝的高手,其中尤以王宪廷、石金通、石景田最为出名,个个身手不凡,各领千秋。 目前,泊头风筝制作的传承人为石广巨。他从小就喜爱风筝,心灵手巧,胸有成竹,又有创新。他扎制的“双龙戏珠”长达米。石广巨在国内多次比赛中获奖为泊头争得了荣誉,增加了知名度。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