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匠心之士为重器! 于家,匠心之士为顶梁! 于人,匠心之士为楷模! 积跬步至千里,每一个脚印,都由你我用匠心精神刻下;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是匠心文旅产业集团精心策划的一项活动; 根植于家乡,发掘本土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匠人”事迹; 努力刻画这个浮躁的狂潮里,一个个可贵的匠心故事; 用真实生动的影像力量,沁染观众的心扉; 从匠心精神里,汲取最朴素的生活力量。 南皮窝头是沧州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清末,慈禧太后在一次召见军机大臣张之万时,问及农村百姓常吃什么饭,张之万答“窝头”。雅性所致,慈禧想尝尝窝头的滋味,张之万即派人回老家南皮,精工细做,蒸好两锅窝头,驰送京城,贡呈太后品尝。慈禧用后大悦,遂将南皮窝头定为“御膳食品”。由此,南皮窝头走进深宫大院,并名声远扬,成为地方名吃。 现如今,南皮窝头不仅摆上了酒店的餐桌,开起了店面,制作技艺还被评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8月3日,匠心文旅一行来到了南皮县,拜访南皮小米面窝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祁树江老师。 早先,穷苦百姓能吃上一顿窝头也属不易,有这么一副对联“人过新年,二上八下;我辞旧岁,九外一中”(《清末民国讽喻联集》)指的就是人们过年时讲究吃饺子,但过去贫穷人家吃不起,只能吃窝头。这副对联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上联指包饺子,两个大拇指在上边,其它八个指头在下边托着;下联则是捏窝头的动作,一个指头在窝头眼内。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窝头曾是艰苦生活的象征,是“贫穷”的代名词,并在一段时间里还成为了忆苦思甜的道具。然而,时光流转,如今粗粮细做的窝头对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来说,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小小窝头怎么成为御膳名点的呢?祁树江老师告诉我们当年的祁家窝头是因慈禧太后而名扬四海。据史料记载,清朝年间,慈禧太后在一次召见军机大臣张之万时,问到老百姓常吃什么饭。张之万回答道,家乡百姓多以膳食窝头为主。不料,这位独揽朝政权倾一时的西太后吃腻了珍馐佳肴,一时起了雅兴,想尝尝这窝头的味道。于是,张之万便派人回老家南皮,专门请人蒸了两锅窝头,快马加鞭送往京城,贡呈太后品尝。慈禧用后赞不绝口,连吃三个,还召集大臣们品味,并当场将南皮窝头定为“御膳食品”。从此,南皮窝头因进贡朝廷而声名远播。 晚清重臣张之万沧州南皮人 呈贡慈禧太后的窝头就是出自南皮东小庄祁天明(祁树江的祖父)掌柜之手。祁家窝头成为宫廷名点之后,它一个难求的“珍贵”也令人唏嘘不已。当时,祁掌柜每天只蒸一担窝头,早起担窝头进城,他不像其他商贩需要沿街叫卖,从南门里状元府十字街到西街县衙门前,祁掌柜一路只吆喝两声“窝头”。并且,他的窝头只卖给前面迎着买的,后边赶上来问的就不卖了,如果想吃的话,得到第二天在前面等着。不卖“回头客”,即便这样“牛气”,一担窝头向来也只此两声就一抢而空。 在令人啧啧称赞的美食背后,是一系列繁琐的工序。祁树江老师介绍说道:窝头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首先在原料采选上很是严格,所用的黄豆和小米,全部都是手工精挑细选。然后必须用石磨推面,按照一定比例和花椒、大料、茴香籽等为原料的五香粉掺在一起,搅拌均匀,再上磨细磨、细筛。磨好的面,时间不能放得过久。在常温条件下,夏天要随磨随蒸,不能隔夜;冬天最多只能放置3天,否则蒸出的窝头就会变苦。和面和团制技术也十分讲究,面团要均匀。在捏团时速度和用力也要均匀,捏成上尖下圆、内有一洞,侧看如宝塔的形状。蒸制火候也是要掌握得恰到好处,稍有偏颇,就难以达到好的效果。刚出屉的窝头色泽黄润,看似罩着一层透明的膜,光亮油润,气味清香,入口细腻爽滑才够标准。 “现在,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的饮食口味及营养科学,采用其它绿色新原料,研究开发出了黑米、黑豆、大枣、葡萄干和栗子5种新口味的窝头,不仅健康美味,而且老少皆宜!”祁老师高兴对我们说到。 “笼屉高,窝头俏。”随着南皮小米面窝头制作技艺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地方名小吃的声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作为祁家窝头的第五代传承人,祁树江老师经营的御膳窝头生意也越来越好。近年来,祁树江多次受邀参加沧州市、河北省的民俗文化节,他的窝头成为文化节上颇受欢迎的地方名小吃! 除了味道好,令祁家御膳窝头大受欢迎的原因就是祁树江的营销方法。“俺家的窝头除了在南皮各大市场、商场里零售外,还制作成礼盒对外销售,周边县市的人经常专门来这买上好几盒呢。为了扩大经营俺还采取了加盟店的营销方式,现在在天津塘沽也能吃到正宗的祁家御膳窝头啦。俺还准备把窝头做成真空包装,延长保质期。还有我们自己用石磨加工的窝头面也已经向市场推出了!” 祁树江老师告诉我们:“窝头是用粗粮做成的,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食用后能刺激肠道蠕动。食用窝头还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于肥胖的人来说,食用窝头会产生饱腹感,也是减肥的佳品。” 南皮小米面窝头专访视频(转自腾讯视频) 谈到我们献县汉文化小镇时,祁树江老师告诉我们,他很期待汉文化小镇的建成,将来可以在景区里面开设南皮祁家御膳窝头分店,因为窝头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个年代的印记。将来要让让四面八方的游客都能品尝到这种健康的美食! 心手相连,每一门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现着手工艺人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坎坷沧桑。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十指灵动之间,都流淌着最精美的工艺、最真挚的坚持与最美丽的梦想。这既是技艺的传承,也是灵感的闪耀,更是生命的悸动与精彩。 往期回顾: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十五):武强年画大师戚建民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十六):肃宁内画尹庆元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十七):刻瓷大师侯汉鹏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十八):河间李春秋驴肉火烧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十九):茶雕大师齐建立?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糖人艺术大师杨振其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一):剪纸大师韩宝菊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二):草编匠人李俊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三):“80后”木雕匠人韩双喜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五):泊头火柴制作技艺《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六):守工堂玉雕工艺大师张忠健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七):“妙手刻竹魂”马振领《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八):释心斋葫芦烙画陈晓飞《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九):线装书工艺《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三十):吴桥酒头酒酿造技艺《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三十一):吴桥徐氏姜糖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