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有灵魂才有生命。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精神,有精神才有生机。 文化有新有旧,即是现代和传统,没有现代的传统,是僵硬的孤立的,只是留在记忆中或者书本上,不能创造和发展;而没有传统的现代,又是肤浅无根的漂萍,脆弱的没有厚重感,经不起品味和咀嚼。 撤县并市30多年来的,泊头的发展变化可谓大矣。城区人口由三万发展到二十多万,建成区面积由三平方公里发展到十几平方公里,既是靠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靠着文化传承的精神依存。泊头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没有忘记文化建设。文化与经济共进,与社会并发,与政治同行。正是有了立足传统的现代,才使泊头生生不息地延续文脉;反之,有了浓厚文化气息的现代化新城,才使泊头物质丰富,精神饱满。以文化的张力顶托起一个灿烂辉煌的物资泊头,以物质的富裕培植出一个孕大含深的文化泊头。而在文化建设中,以旧文化为依托,以新文化为目标,是泊头建设中始终坚持不变的主线。 泊头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富,说“底蕴深厚”并不为过,虽然泊头建置县市较晚,不是千年古县或者历史名城。泊头的文化主要是大运河的漕运文化,泊镇和富镇的水路驿站文化和商业文化,交河县城的官制文化,主要指吏治、科考、宗教、刑狱等内容,还有日华宫汉儒文化。此外,就是以产业为载体的鸭梨、小枣、铸造、火柴文化以及百年老校的师范文化。这些文化不论是属于地域性的独特文化,还是与别处相关联的共通文化,在一个仅有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无论如何都称得上“丰富”,是一般县级区划所不可比的。近年来,泊头的文史工作者广泛搜集、认真整理,把这些文化从根到梢,从源到流梳理清楚并且印制成册,以便传播。泊头的建设者以文化为圭臬,保持这种独有的特质,在城市建设上自觉地加入了文化元素,使得泊头在裂变中延续文脉,播扬文气,实现了较好的文化传承,强固了“文化泊头”基础,强大了“文化泊头”的主体。,现代的泊头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把传统的泊头文化变成了现代的泊头文化,泊头文化也由书本和口头变成的一个个实体,成为泊头的一根主脉和一种主体思维。 四十多年前,我们曾经为运河的断航而感慨,风光不再;三十多年前,我们曾经为解放路房屋拆迁而悲伤,繁华不再;二十多年前,我们又为新华街拓宽而迷惘,风景不再;十多年前,我们更为因上河城的建设,拆掉中心区胜利街而大发议论:泊头的历史记忆彻底消失了;更有几年前火柴厂破产开发,以及众多工厂的外迁,都让习惯了逛早市、观街景的人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甚至心中有些愤然。然而消失是辞旧,迎新还在后头。几年时间,泊头就建起了东部的经济开发区,西部的生活居住区,就是原先的老城区,也平地起高楼。原先躺着的站了起来,横着的竖了起来,灰暗的靓丽起来,而且花草鲜活,景观秀美。在一些公共场所,弄起了代表泊头文化的一个个雕塑,一片片壁画。鼓楼社区还弄成了运河风景全图和历史时间、人物全景,从曹操开挖运河,一直到李先念参观泊头阀门厂,可谓一眼览尽古今泊头。 为了恢复人们对运河行舟的记忆,修建了运河带状公园,架长桥,蓄碧水,植树木,造画舫;引运河水,营造北环水系,切割成漕运、火柴、鸭梨、儒学、铸造、廉吏、赋税等几大文化园,展示不同侧面的文化泊头;建设以城工部为载体的红色文化区,以铸造公园为载体的铸造博物馆,另有火柴、鸭梨博物馆,推陈出新。真正把泊头的历史复活了,为人们提供学习、品赏泊头文化的桥梁。 如果说这是表面有形的看得见的,那么在城区实体建设上,更把泊头旧有文化的精髓溶放其中,真正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融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溶放是继承的扬弃,是有机地发展。一味地恋旧,抱着传统文化一成不变地模仿,结果是固步自封,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传统文化是那一个时代的产物,有其历史局限,是社会进程中的文化体现。过分地饰新,忘却旧日的辉煌,又成了河滩上的楼阁,温水中的豆芽,没有根基。文化建设是一种承接性很强的表现形式,对待传统,只能吐故纳新,并使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显示文化的作用。现代只有在历史的厚土上生根,才能健康茁壮,内涵丰富。“文化泊头”的建设正是注重了这一规则,才使得旧文化没有丢失,而新文化又成蓬勃之势。 以运河为中枢的泊头市区,不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场馆建造,都注重了文化的因素,人们在新居新馆新场所上,体味到过去的风华与韵味。作为东翼的工业新区,把泊头的传统产业文化融入其中,铸造业的改造提升,酿制业的工艺创新,都接续了泊头的历史根脉,成为绵延深厚的历史长河。而在西翼的生活新区,街路楼阁既有充分的现代化成分,又渗透着泊头旧文化的丝丝气息,从风格的设计到布局的设置,都能看到老泊头的影子。再从精神层面上讲,近些年来,泊头人注重了传统文化的播扬,历史人物、事件中的忠孝节义观念,红色文化中的奋斗牺牲精神,制造文化中的工艺技巧,都得到了大幅度地传承,有些纳入了非遗项目。就连过去人们见面常说的:“哪天我请你”“改日一块聚聚”“抽空家里坐坐”也都传了下来,这些话看似虚让,实际是一种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和气生财和与人为善的外在反映。 人们谈泊头,往往以旧文化而自豪,又常常以新气象而雀跃。在弘扬旧文化的同时,整理了新文化的“十佳百星”,立足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旧文化在社会上传颂,新文化在心中生根。再次新旧融合之间,我们看到了文化了力量,看到了精神的力量。这就是泊头传统与现代的继承与光大,它直接催生了“文化泊头”的出现。催生了泊头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宽阔胸襟和情怀,展示了泊头人的才华和创造性。让我们既看到了历史的光耀绵延不断,承接有续,又看到了现代的景观气象灿烂辉煌,夺人耳目。 泊头的“文化形象”一旦确定起来,就成了泊头一种诗意的称号,一张鲜活的名片。 泊头文化,成就了传统,发展的现代。“文化泊头”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维愿泊头人民自上而下地呵护传统,接纳现代,真正把“文化泊头”这篇大文章做的更丰富,更美好,做到人们心中,做成艺术精品。 作者:范凤池 图片:泊头摄影协会 编辑:尚宇杰 编审:崔金明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