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名的医院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昨日,记者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对于沧州市铁西路铁路老水塔是否属于文物一事,市局文物科经查阅相关资料和现场勘查后,确认其具有历史价值,建议予以保留。文物科相关工作人员说,始建于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的津浦铁路是一条重要的南北干线,沧州铁路给水所、水塔为津浦铁路的附属设施。年,日本侵略军改建水塔,高度增加到33.6米,储水量增加到吨。现在尽管停用,局部砼结构外皮出现风化和脱落,但保存尚好。“沧州铁路老水塔,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是日军侵华的罪证、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的见证,也是运河文化、铁路工业文化遗产。”工作人员说。据市局文物科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应由新华区文化和旅游局根据《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按程序对该建筑进行文物认定。年,一个好消息传来,令沧州人十分振奋——光绪皇帝下令,修建一条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铁路干线,这就是津浦铁路。年全线通车后,铁路从沧州穿城而过,沧州百姓第一次感受到坐着火车驰骋南北的方便和快捷。

依托而建的,还有铁路附近的给水所和水塔。百年岁月,沧州给水所和水塔如今在哪里?变成了什么样?

7月5日,沧州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田书生,向记者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沧州给水所就在运河岸边,老水塔在火车站附近狮城商场的南侧。二者配套,是津浦铁路沿线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套铁路供水设施。

“它见证了大运河对铁路的作用。”田书生说。

沿解放桥东岸南行,走数百米,一片参天白杨的翠绿间,“沧州给水所”几个字赫然映入眼帘

“这就是近百年历史的沧州给水所,距离它3.5公里左右的是水塔,通过地下长长的管道二者紧密相连。”今年67岁的田书生,多年致力于沧州历史文化研究,两年前他发现了这座老建筑,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根据史料记载,年,津浦铁路开始修建。因为涉及英德两国利益,双方以山东韩庄运河桥为界,分别由德国和英国承建。沧州段便是由德国工程师设计修建

田书生至今保存着一张沧州老火车站的照片。黑白照片中,火车站建筑的日耳曼风格清晰可辨。他说,蒸汽火车的发动原理是通过用煤烧水,水变成蒸汽,从而推动活塞使火车运行。自然而然,火车前进需要水的补给。依此他推测,在德国工程师修建铁路时,给水所和水塔便作为配套设施同时建成。

在与田书生的交流过程中,沧州市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英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爱好文史的他,在《沧州市建设志》中,发现这样一段记载:“沧州市区最早的供水管线是清宣统二年(年),津浦铁路建成后,为保火车用水,由南运河东岸盐场水厂铺至火车站直径毫米的输水管线。民国二十八年(年)日本在南川楼建水厂后,又铺设直径毫米的输水管线通至火车站,从火车站水塔沿文昌街(现东风路)、南北大街至四牌街(现新华路)铺设直径为毫米和75毫米的供水管线,供日本宪兵司令部和伪渤海道尹公署用水。”

吴英彪发现,《沧州市志》对此也有同样的记载,只是建水厂时间是民国二十六年(年)。

这两处描述与给水所内废弃蓄水池上面发现的两根钢柱吻合,钢柱上面写着“昭和十五年”5个字。

“‘七七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沿线铁路是他们侵占的首要目标。昭和是日本天皇裕仁在位使用的年号,昭和十五年也就是年。这表明,日军确实占领并使用过沧州的给水所和水塔。这也恰恰是日军侵华的见证。”田书生说。

有了给水所和水塔,铁路运输便有条不紊。

那么,水从何而来呢?在查阅津浦铁路的路线图时,田书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津浦铁路线北段的选址几乎和大运河流经城市相重合。天津、青县、沧县、连镇、德州、泰安、徐州……他猜测,这也许就是在沧州设站的原因。而且,沧州给水所就建在运河岸边。

“给水所采用最原始的手流式沉淀工艺流程,将大运河里的水直接抽到给水所储水池里,储水池和滤水设备完成水的净化,然后通过地下管道输送给火车站南侧的水塔,保证了蒸汽火车的水源供给。”田书生说,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繁荣了岸边一座座城市。

他的观点得到了文化学者孙建的支持。孙建说:“大运河不仅是养育人的母亲河,也是津浦铁路的母亲河。在自来水修通之前,推动火车前进的动力水源以及车上人们的用水,都是来自运河。”

在随后查阅资料时,田书生在《天津铁路分局志》文中发现了一段文字:“年,津浦铁路天津至德州间给水所有:西沽、独流、唐官屯、青县、沧县、泊头镇、连镇、德县。

……

年,津浦铁路天津至德州间共有水塔8座,总容量吨,天津总、青县、沧县、泊头、德县水塔为吨,独流、唐官屯、连镇水塔为50吨。两路水塔中,吨以上水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余为砖混或铁木结构。”

跟随他们的讲述,百年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地上,一列列蒸汽列车伴随嘹亮的汽笛声呼啸而过;地下,运河水经过层层加工,由管道输送而来。就这样,运河与铁路,通过给水所和水塔紧密相连。

在田书生寻访过程中,一位市民告诉他,这座30多米高的水塔曾是沧州最高的建筑,战争年代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军事制高点。

吴英彪也回忆了一段往事。年4月,在南大街(清池大道)施工过程中,工人们挖出了一条管道。“这段管道很奇怪,旁边的管道都在正常使用,只有它不是在用管道。而且它的方位和方向,正好是斜跨南大街。当时附近的老人说,这就是给水所通往车站的管道,一头连着给水所,一头连着水塔。”近日,他又到访水塔,发现水塔内的结构以及管道至今保存完好。在水塔内部的截门上,发现了“昭和十四年”的字体。这与他在《沧州市建设志》中看到的内容相吻合。

不仅如此,在水塔外部墙体上,吴英彪还发现了黑色油漆下的繁体字,隐约显示出“大东亚共荣”字样。

据了解,沧州境内的给水所和水塔中,青县铁路给水所已于6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9年,沧州段运河有26处遗产点被列入《河北省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青县给水所是其中之一。

青县人民政府公开的一段信息显示:“青县铁路给水所”作为津浦铁路(年开工兴建,年竣工)的辅助设施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它使用大运河水源,通过给水所中的储水池和滤水设备完成运河水的净化,然后通过地下管道供给铁路运输生产和部分铁路职工家属生活用水。此给水所由德国工程师设计,并由其供应材料修建而成,它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列强们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的工具之一。”

“沧州市区的给水所和水塔保存非常完整,这在铁路沿线城市也不多见。而且,给水所和水塔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还原当年补给铁路的场景。这也从一定角度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田书生说。

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运河逐渐干涸,无法再为铁路供水,沧州铁路给水所和水塔也被迫停止了运转。

“给水所和水塔已经成为沧州的历史,是德国人建还是日本人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唤起人们对发扬和保护大运河文化的情怀、担当和责任。”沧州策划院院长刘玉峰说。

关于沧州给水所和水塔的历史,不断有市民发表看法,讨论仍然在继续。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多方求证,提供新的线索,参与到讨论中来。

沧州日报记者杨静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