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多年的老字号,有了新的继承人。 文?何玉帅何珊珊李雪 只用6分钟,你将看到: 做榨菜鲜肉月饼的“瞒着爹”如何异军突起? 杨姑娘家怎样一天卖出十万个烧饼? 年轻人和老味道,碰出了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弄堂里一家斑驳老店,几个蹒跚老人,守着一份历久弥香的城市老味道,你觉得这是有故事食店的标配吗? 不,不,今天我们想讲的,是两伙年轻人经营的老味道,他们怎么甘于只守着老口味,那些令人流口水的创新,也很有味道。 续做老上海传统酥饼在上海繁华的日月光中心,装修优雅精致的西点店中,有一家中式点心店“瞒着爹”,一路走到店前,仿佛一下子穿越回旧时光。 老旧挂钟,过时的电影海报,都是金先生特地淘来的有故事的老上海装饰。 “瞒着爹”店内装饰 钟彧和金先生开这家“瞒着爹”,真的是瞒着家人开的店。 钟彧是烹饪技师和高级点心师,金先生离职前则在国内一家电视台工作。两年前,从澳大利亚回来的钟彧与金先生开始了海派中式名点的创业生涯。 “金先生有人脉,我有技术项目”,钟彧说,他们一拍即合。 “当我发现90后都不知道什么是老虎脚爪的时候,心里真是一阵感触。我以后想要把这些起源,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等等的资料,都找出来,发在我们的公号上,让我们年轻人去了解。”两人希望能够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将海派中式点心从年轻人的手中传承下去。 “一开始的想法主要是传承”,他们计划把糕点定价在2-3元。 寸土寸金的商铺租金,上海不菲的物价人工,家人对“很难看到利润空间”的商业冒险明确反对,“觉得我们这种路边摊小吃不会有市场,风险太大。” 为了一款叫两头粽的老式食品,他们曾找了专门的师傅学了好久才学到,这是上海最老式的粽子,但再不延续就快要绝迹了。 点心提袋也下了很大功夫,传统的黄色纸袋,繁体字写着上海话“谢谢侬支持,阿拉牙晓得了”和英文“THANKYOUANDMYDADKNOW”,地地道道的老上海风包装诙谐幽默。 不过,很多年轻人排队,奔的可是他们店里一款创新的网红月饼——榨菜鲜肉月饼,还有小龙虾月饼、招牌萝卜丝酥、松仁海苔月饼。“瞒着爹”也要向变化的市场口味妥协,推出市场上少有的品类,比如拉糕、榴莲粽子之类新品,用于吸引年轻人。 “瞒着爹”的葱香蟹壳黄饼 金先生在电视台工作过,所以还会借力媒体资源,“我在媒体里有很多朋友,他们愿意替我宣传推广”。通过朋友的介绍,甚至连金星和郭德纲都在吃“瞒着爹”。 今年中秋,需求量太大,为满足顾客的需求,“瞒着爹”采用了工业化流水线操作,忽略了运储,点心品质下降了很多,“瞒着爹”遇到严重的口碑危机。 “经过这件事,我宁愿有个粉丝,但只卖个货。要沉下心来,传统的东西是好卖,但要做精,做好传承”,金先生说。 门店外排着长队,“瞒着爹”却没有开设外卖平台和网店。外地网友想买只能通过网上个人代购,这也给“瞒着爹”带来了维权难题。 在追寻老味道的队伍里,除了“瞒着爹”这样的创业者,还有一个群体也十分惹眼,他们是老字号里的守业者。 如果说创业者的探索和创新更容易打开市场,作为老品牌的继承人,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往往意味着变革和非议。 杨姑娘卖烧饼的新思路 雨后晴天了,地面还是微湿。进门的人拉开“杨家烧饼”门店厚重的布帘,搓一搓手,哈两口气,就去排队等烧饼了。 女孩搀着老人走进店里,老人头上戴着白色的礼拜帽(回族无檐帽子),弓着背,左手拄着拐杖,右手被孙女握着。 穿初中校服的女孩匆匆吃完走了。老人倒是不着急,一手拿着烧饼往嘴里送,另一只手接着掉下的烧饼渣。 “老爷子八十了,只要杨家烧饼营业,每天都来吃烧饼,吃完街坊邻居的再把他送回家。” “杨家烧饼”在河北沧州泊头镇已经存在了87年,主打产品一直是“盘香烧饼”。 “杨家烧饼”。 盘香烧饼出炉,打眼一瞧是层浅黄色的脆皮,泛着油亮的光,一圈一圈围绕中心盘起。 老太太刚买完一兜烧饼,还未来得及出门,小孙子就伸手偷摸出一个,冒着热气的烧饼,咬下去,透过酥脆的外皮,就是一层一层围绕中心盘起的软嫩的瓤。 泊头自古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过往商户颇多,杨永昌创立的烧饼店就成了吃饭“打尖儿”的清真客栈,烧饼就成了主食。 现在去店里,还会听到杨永昌的传说:四十年代,永昌店成了八路军在泊头的秘密联络点,杨先生用烧饼作掩护,给八路军送情报,还因为这被日寇关押过,凭借机智死里逃生。 老店有着一以贯之的老传统,从永昌先生到现在的大批做烧饼的员工,每次制作杨家烧饼前,都要洗脸、漱口、净手、净鼻。 现在,“杨家烧饼”总店还在老地方泊头镇,有六个烧饼站点,每天供应十万个烧饼,当日就卖完。 排队购买“杨家烧饼”的人。 其中有一家在沧州的分店比较特别,当家的叫杨爽,是典型的95后姑娘,健谈,五官精致。每隔上三五分钟就爱拿出手机对着自己照一照,朋友圈里除了“杨家烧饼”的消息,就是她的自拍照。 杨爽是杨家烧饼第四代传承人,创始人是她的太爷爷。杨家烧饼已经成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爽把沧州分店,变成“杨家烧饼”全新的实验试点。 老字号最讲究的就是老味道、老店,一旦改变营销模式,改变店面,就有可能丧失掉一大波儿老顾客,杨姑娘冒险换地开了分店。 风险有两个,一个是除了经典的“盘香烧饼”,还研究出许多别的花样,豆沙、果脯、黑米酥等新品;一个是除了店面卖,还开始了网络售卖,外卖不限数量。 杨姑娘还找人运营“杨家烧饼”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