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29682.html “桑椹果个大了,味道更甜了,原来光秃秃的大枝上萌发了枝条。我听了专家的话,大树间伐效果就是好。”6月12日,站在自家桑园里,面对十几位前来参观的桑农,泊头市三厂桑椹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彩霞开心地说。 李彩霞所说的大树间伐,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专家提供的技术。自年以来,泊头市营子镇的桑农们陆续开始改造树形,间伐移栽大树,桑椹产量逐年增加,品质越来越好,拥有多年种植历史的营子镇传统果桑“黑珍珠”,如今在科技的支撑下绽放出了新光彩。 营子镇桑椹果个大味甜、汁液丰富,有“黑珍珠”之名。 营子镇果桑种植以苟鲁道村为中心,辐射30多个村,规模2万多亩。长期以来除了简单的水肥管理,基本依靠桑树自然生长。当地干部形象地说:我们的种植历史有两千多年,但我们的管理历史只有两年。 营子镇苟鲁道村桑园,成熟的桑椹落在铺在地上的纱网上。 年5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规划团队对营子镇桑椹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项规划,经过多次实地调研,编制了《桑椹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年6月通过了专家组评审,从桑产业发展整体布局、绿色生产、精深加工、品牌化销售以及旅游采摘、蚕桑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为做大做强桑椹产业绘制了发展蓝图。 6月12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与泊头市营子镇人民政府联合召开“果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示范基地现场观摩会”,河北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成果转化处、泊头市农业农村局主管领导,营子镇果桑产业重点村合作社、桑农参加观摩活动。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多年从事果品技术研究的团队成员高林森研究员发现,由于长期放任生长和粗放管理,营子镇各村的桑园均表现出了树体高大、结果部位外移、内膛空虚、桑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白果病严重等多种情况。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规划团队敏锐认识到,不解决好生产上这些突出问题,眼下影响的是部分桑园的产量和品质,将来势必影响桑椹产业的长远发展。针对桑园普遍存在的树形散乱,高林森研究员带领技术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开始在营子镇政府支持下实施“营子镇果桑产业提质增效技术示范”工作:根据树龄、树体强弱条件,确定了圆头形、开心形和疏散分层形3种树形,针对一些郁闭桑园制定了“隔行间伐、打开光路”的措施,而间伐下来的大树则采取“大树移栽,建立新园”的办法,继续发展桑椹种植。 高林森研究员向大家介绍针对果桑提质增效研发的树形培养、郁闭桑园间伐、大树移栽技术。 科学的管理措施立竿见影。经过培训动员,包括李彩霞在内,越来越多的桑农开始按照专家提供的技术改造桑园。苟鲁道村桑农李云亮种了9亩果桑,年靠卖桑椹收入超过10万元,今年尽管遭遇了倒春寒,但李云亮的心情显然没受太多影响:“每亩纯收入五六千元手拿把攥。”由专家指导,今年春季泊头市园农种植合作社移栽的亩果桑大树成活率%,让合作社技术员胡兵喜出望外。同样按照专家提供的防控技术,苟鲁道村果农今年春季花期统一进行了白果病用药防治,“从目前看,已经抑制住了蔓延的势头。”高林森研究员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研究,争取早日彻底攻克白果病的防控堡垒。” 科技支撑为营子镇果桑企业、合作社等投入桑椹新产品开发的信心倍增。除了传统的鲜果桑椹和桑椹干,营子镇近年来陆续开发出了桑椹果汁、果酒、干红等饮品,桑椹糕、桑叶(椹)挂面、桑椹酵素、桑叶茶等产品不断涌现。李彩霞引入黄骅旱碱买面粉,加工的桑叶(椹)馒头口感韧爽香甜,有独特的桑叶、桑椹清香,短短几天时间就制作销售了近千斤馒头。 观摩会上,营子镇果桑种植及深加工企业展示系列产品。 规划是引领,品质是生命。营子镇政府王飞镇长表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依托省农林科学院农信所专家团队的规划和科技支撑,我们信心把好桑椹品质关,将桑椹产业发展成集种植、加工、交易、康养、旅居为一体,三产深度融合的绿色健康产业。 来源|河北农民报·河北农网记者董志水通讯员牛细婷 〖编辑|胡洪月〗 〖订报|-〗 〖咨询|-〗 〖声明|转载、转发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