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姓的来源 说到史姓的来源,也就是说史姓的起源在哪里,史,作为姓氏来源较多,综合各方面的资料,他主要有以下几支: 第一个来源,是黄帝时期创造文字的仓颉之后。当然,到底有没有仓颉这个人,是有各种说法的。仓颉之后,分出来好几个姓氏,比如仓姓、史姓、侯姓,还有侯冈、夷门等复姓;还有一个姓,干脆就姓仓颉。现在的仓颉之后主要是前三个——仓姓、史姓、侯姓。 第二个来源,出自西周初年的太史尹佚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我们就属于这一支,待会我重点和宗亲探讨我们这一支。 第三个来源,周代其它诸侯国中有些人姓史,他们不一定是仓颉和史佚的后代。 第四个来源,就不是汉族血统了。隋唐时期,西域有所谓“昭武九姓”,其中有个史国,史国人来到了中原,逐渐融入汉族,就姓史了。 第五个来源,就是改姓和其他兄弟民族当中的史姓。在唐朝初期,与唐朝对抗的突厥阿史那部,就有改为史姓的。还有皇家嗣姓史的,史大奈本西突厥的特勤,唐高宗李渊嗣姓史。 史姓的来源虽出处较多,但不外乎这五个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其他来源。 二、史姓的迁徙变化 (一)本支的发展脉络 我们这支史姓起源于西周初年的太史尹佚(也称史佚)之后,我们称佚为始祖。原名尹佚、尹逸,是周文王之孙,伯邑考的儿子,本姓姬。西周初年任太史,先后为周文王、周武王和周成王三代国君当太史,负责起草文书、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向诸侯卿大夫传达周王命令,兼管观察天文、制订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他辅佐周武王克商,是武王临终前委托辅佐成王的“四圣”之一(周公、召公、太公)。一生为人正直,忠于职守,“君无戏言”出自他口,后人尊他为史官楷模。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其后代子孙皆为周太史。于是就以官职“太史”的史字为氏,称史氏。佚是开姓鼻祖。 根据全国各地史氏宗谱和历史著作记载,史佚传十三世至春秋时期的卫大夫史鱿,史鱿再传十二代至史世宗,世宗共生四子二女,恭为第四子,其他三子无考。恭在前汉时期任中郎将、凉州刺史,因官由鲁之济水迁徙京兆杜陵并因旧恩被汉宣帝追封为杜陵侯。我们史氏尊恭为先祖。 先祖恭生三子,长子高,因发现霍禹的叛乱,于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封乐陵侯,黄龙元年(公元前48年)三月拜大司马,车骑将军,太子太傅,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史书上依人记述地名,第一次出现乐陵地名时,就是因史高而出现。经术、崈、淑、岑袭爵,至岑遭王莽败绝,其子嗣无考。高的次子丹,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以辅道恩封武阳侯,经邯、获袭爵,获死于王事。 先祖恭的次子曾,为侍中中郎将转光禄大夫,于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三月封蒋陵侯,无子而终。 先祖恭的三子玄,为侍中中郎将,于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三月封平台侯,经任、习袭爵,随西汉消亡而终。 习子崇,字伯勤,东汉光武帝初年投入光武军,他身先士卒,驰骋沙场,为攻破王寻、打败赵王、降服刘盆子、推翻王莽,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建武二年(公元26年),被皇帝刘秀授予右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加骠骑将军。天下稍安,汉光武帝刘秀对同甘共苦的有功之臣开始猜疑,崇深知自己也被汉光武帝刘秀猜疑,遂辞官隐居江南溧阳。崇到溧阳后,便“褰帏涖政,轸民之瘼,治尚宽简,不威而化,注重教化,发展农桑,兼顾渔猎”。经过治理,溧阳经济得到发展,溧阳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崇为当时溧阳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光武帝刘秀驾崩后,明帝刘庄继位后不忘前勋,于汉永平三年庚申(公元60年)封史崇为溧阳侯,食邑一万户。溧阳史氏后人都尊溧阳侯史崇为一世祖。从史氏始祖佚经历三十世,历时多年。 (二)史姓的迁徙概况 史姓的源头尽管很多,但是撇开枝蔓,主干线还是很清楚地。有史有据的史氏历史,可以以公元前11世纪,距今多年西周的史佚为始祖,地址在镐京(今陕西)。其后裔以镐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到东周,周室东迁至洛阳时,周王派史角赴鲁劝鲁君不要前来郊祭,史角因此留在鲁国为官,其后裔在鲁。西汉时,史恭居山东济北,因官迁至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 杜陵史家是史氏历史上第一个由京兆杜陵向全国各地辐射的发散中心。恭有子徙居山西平阳府。乐陵侯史高的封地在山东乐陵,蒋陵侯史曾的封地在河北的河间地区(一说在山东曹县一带、又说在山东陵县),平台侯史玄的封地在河北真定地区,武阳侯史丹的封地在山东的东海郡(今山东郯城一带)。东汉时溧阳侯史崇的封地在江苏溧阳。魏晋时期,史丹的后裔自杜陵迁甘肃建康,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的史氏,绝大部分都是从杜陵分徙的。 史氏历史发展过程中第二个发散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中心是江苏溧阳。溧阳史氏自东汉至唐末的多年时间里,成为继西汉杜陵史家之后,至赵宋王朝之前,全国史氏中最大的一个望族。溧阳侯史崇的后裔在唐代开始,不断从溧阳埭头向四周迁延,不但遍布江苏,而且奔向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四川、陕西、云南、甘肃等地,成为全国史氏的第一大宗。 唐代以后,以(京兆)杜陵史家、江苏溧阳史家、浙江宁波史家、河北真定(永清)史家为全国突出的望族,以衍生的四川眉山,陕西榆林,甘肃建康(凉州),宁夏灵武,山西雁门,北京宛平、大兴,山东乐陵、栖霞,河南洛阳、开封,安徽桐城,江西鄱阳,湖南龙阳(汉寿)、长沙,福建晋江,广东番禺、潮州,广西陀陵,云南大理,贵州新添卫,河北蓟州,浙江嘉兴、余姚、绍兴,江苏扬州、宜兴、常州等各地的史家重要望族,他们都是史崇的后裔。 现在中国的主要省份基本都有史姓,以湖南、山东最多,两个省的史姓加起来占了全国史姓的37%以上。全国史姓人口万左右,排名85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19%。在乐陵的农村史姓人口有多人,排第20位,占全市总人口的1.02%。 (三)史姓的历代人才简况 自汉朝到清代的封建社会里,史氏历代封王者3人,封公、侯、伯、子爵位的68人;历任宰执(相当于丞相)的25人,其中,宰相9位;自隋代开始科举至清代结束史氏共考中进士(包括文、武进士)者多人,占全国总进士的2%。其中,高中状元者5——6人;元代以来全国史氏考中举人人,遍及全国19个省,其中武举人43人;出任三品以上的官员近人。 史氏在历史上非皇族,自秦汉以来史氏的许多爵位,多半是在改朝换代打天下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战功甚至生命换来的。另外就是科举致仕拼搏而来的。请大家深思。 近、现代史氏精英不乏其人,在当代我国优秀人才中,史姓也独占鳌头。据一份权威机构调查证实,优秀人才占本性人口的比例,史姓排在第七位。全国有正教授10多万人,平均每1.3万人左右就有一位正教授,史姓共有万人左右,按国家比例应有人左右,而实际上有多位,高出全国比例的一倍以上。另外,在全国各界也有我们乐陵的史氏名人。 三、乐陵史氏的发展概况 山东省乐陵是西汉时乐陵侯史高的封地,其后代术、崈、淑、岑继承侯爵,能文能武,勤政爱民,被百姓拥戴。王莽篡政后,岑被杀害,其后人情况不明。彪炳史册的是元末明初从溧阳外迁至此地的史秀及其后人。从崇到秀经历四十一世,历时多年。 乐陵史氏一世祖史秀,系溧阳侯史崇的第41世孙,祖父士荣,生二子。长子文彬,生子荣号南一,迁河北泊头青牛庄;次子文林,生子秀、显,秀号南二,迁山东乐陵,显号南三,迁河北沧县史家楼。 (一)乐陵史氏的发展脉络 讲到发展脉络,我主要按照依人系事和依事系人的体例逐一同宗亲们探讨: 乐陵史氏一世祖秀,祖籍江苏溧阳埭头镇,元末明初从明军,建立军功成为将军,作为明军中的中级将领,跟随徐达、常遇春北上灭元,由于他骑着白马,号称“白马史将军”。元朝至正28年(公元年),秀携子仲良率本部人马从京东转战,行至乐陵与盐山交界,由于征途疲惫、饥饿交迫,到旧县镇前时,因病去世,随葬于当时乐陵县鬲津乡八图地方(今乐陵市西段乡张元标村西北王钢鞭村边),遂成为乐陵县人。将军遗言,葬白马于墓道,人们把将军坟称为“史马冢”(亦称白马将军坟),由于“文革”时期白马将军坟遭挖掘,今已无存。其子仲良继续南行到当时的富平镇(今乐陵城)南面的五里庄村置产立户。 二世仲良有三个儿子勉、进、旺,从三人的名字可以看出仲良对儿子们兴旺发达的希望,他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引领后代立志图强,经过八十八的沉寂,他的曾孙五世翱,于明朝景泰丙子年(年)中了举人,开乐陵史上中举先河,任宁海县知县。 乐陵史家在政治上正式显露头角开始于八世邦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史家逐渐富足,良好的教育和严格要求,使人才不断出现。邦直自幼聪颖,品德优良,学习刻苦,明朝隆庆二年(年)考中进士,成为乐陵历史上考中进士第一人。历任山西临晋知县、西安同知(从六品)、河南佥事(正五品)、河南按察司副使(正四品)。他勤政爱民,刚直不阿,不畏权势,整顿辖境吏治,打击豪强恶霸,禁止奸邪,救助贫弱,当地百姓都称他为史神君。他非常重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他为官繁忙不忘尽孝,将父母接到官署,亲自照料。他精心教育子女,两个儿子先后高中进士,成为乐陵百姓津津乐道的“一门父子三进士”;他不畏艰难,兴利除患,为民造福;他淡泊名利,从不趋炎附势。邦直长子高胤,明万历四十七年(年)中进士,先后任礼部主事,提学陕西。他继承父志,为官清正,选拔人才坚持原则规定,杜绝请客送礼的风气,陕西百姓称其为“关中夫子”。累官至正四品副使。次子高先,万历三十八年(年)考中进士后,先后任南京户部主事(分司浦口)、襄阳知府、湖北佥事、贵州提学、正四品的副使。他勤政爱民,灾荒年慷慨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救济灾民。 十三世中立,重修族谱,捐资三分之二,本支族人自十二世以后都立起墓碑;他兴办私塾,请来的都是品学俱佳的名师,后代成名者很多。 史氏振兴的又一个时期,是十六世谱和评兄弟同翰林。谱,自幼颖异,少年考试夺魁,嘉庆十年(年)高中进士,历任云南藩使,翰林院编修,江西布政使,陕西巡抚,兵部左侍郎(从二品)等职。他向朝廷提出的理政建议都切中时弊,关系国计民生,实施后百姓成为德政。评,性情沉静有大志,幼时不和孩子玩耍,潜心读书求知。大考时在皇宫南书房补试,皇帝看过其考试卷后给予称赞,特命为进士(时在年)。后长期任地方督学官,累至浙江提学,他禁陋规,绝私情,公正取士,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有“一轮明月照西湖”之称。 今、现代乐陵史氏家族在各行各业都有出类拔萃的精英,民国初期,延程官至奉天(今天津)高等审判厅厅长。泽威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曾任国会众议院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乐陵史氏家族在各界的人才不断涌现,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乐陵史氏家族的荣耀 史氏迁入乐陵时形只影单。后经过明、清两朝几百年的繁衍生息,成了子孙众多的大姓人家,且人才辈出。前面讲到的就不再重复了。乐陵史氏从明朝景泰年间,到清朝光绪末年,登进士榜者7名,(名列德州地区第二位,仅比德州卢氏家族少一人)。经魁、举人或者相当于举人者21名,各类贡生、监生、廪生多名,府、州、县庠生及武生不计其数,担任四品以上官职者11人,担任七品以上官职者64人,接受各种品级的大夫及儒人、安人、宜人、淑人、夫人等诰封~次。乐陵史姓宗族中,还有许多诗人、画家、书法家,有些人影响很大,这里就不多讲了。 (三)乐陵史氏宗亲的迁徙 乐陵史氏的迁徙主要因为避祸、逃荒、战乱、兵役和外出谋生。主要迁徙有以下几家: 第一家是三世长支勉之次子安,谱书上记述再传无嗣,此家迁至无棣县史家庄,于年修谱; 第二家是三世二支进之次子荣,谱书上记述为绝,此家过继长支宁子凤为子,携子以手艺迁至史轱辘村(今黄夹镇大史家村),于光绪二年(公元年)修谱,光绪三十三年(公元年)重修,年续修; 第三家是五世长支麟之第七子智,谱书上记述应禹州卫军后、绝。河北省盐山县东璋壁村自称是其后人,我感觉有两点对不上号,其一,经查阅古今地名对照和《辞海》的有关词条,明清时期的禹州的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县;其二,该支谱系记述比较模糊,世系繁衍有些超前,虽于年续谱,但当时调查谱连不细,这里不再多说了。经查阅谱系资料,秀祖二支荣的后人十世震,迁徙盐山县,今东璋壁村的史姓人员,是否是震的后人,有待考证。 第四家是七世长支孝之次子文学,谱书上记述有子在沧州,此家迁居在沧州蔡庄子,于年续谱; 第五家是十二世长支景太之长子进孝,谱书上记述进孝子发才,父子俱在北未回,此家迁居河北省南皮县大三拨村,于年续谱; 以上是能联宗的迁徙宗亲,他们所续的谱书,都未进入《史氏家乘》的编排序列。另外的还有外迁到至庚午(民国十九年,公元年)年续修谱书未联系上的本家达余人家,还有庚午修谱后外迁失联人员未做统计,这些人员有待今后宗亲们联系查找,以便使这些人尽早归宗入谱。 乐陵史氏秀祖二十世孙史东民 史氏文化,正之又正,左史记言,右史记行,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欢迎史氏宗亲投稿,展现当代史氏风采。邮箱:bjssyjh .治白癜风北京最好的医院是哪里治白癜风长沙哪家医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