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区地处成渝主轴黄金联结点上,是成渝合作的“桥头堡”。荣昌取自“繁荣昌盛”之意,雅称“海棠香国”,是一座拥有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中共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向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赠送荣昌陶藏品 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在荣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誉为纺织品的“活化石”。始于宋代的荣昌折扇,也叫“巴蜀扇”,与江苏苏州的绢绸扇、浙江杭州的书画扇共誉为“中国三大名扇”。有年生产历史的荣昌陶器和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在今年荣昌区举行的一场网络直播带货中,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就当起了主播,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荣昌陶、荣昌折扇“代言”。网络销售为荣昌的“非遗”打开了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荣昌的非遗传承人们眼中,“非遗”不应该活在过去,也需要通过动态传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活”得长久。 织造荣昌夏布 夏布是以中国特有的纺织农作物苎麻为原料生产的手工纺织品,具有挺括、凉爽、透气、抗菌等优点,制作流程十分复杂而考究,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中国国宝”。 过去,夏布以坯布出口为主,附加值低,虽然每年从日韩市场就获得数亿元销售收入,但行情不好的时候利润尚不足千万元。 “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夏布出口受到影响。但中国国内对生态、健康产品消费增加。荣昌的夏布企业抓住机遇,开发家居、文创等夏布终端消费产品,开拓国内市场。现在夏布出口量下降了,但利润率大幅提高了。”荣昌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 荣昌夏布时装秀 记者在荣昌天运夏布会馆上下两层楼的陈列大厅里看到,这里不仅展示着用夏布制作的茶席、茶杯垫、折扇、屏风等工艺品,还有袜子、围巾、衬衣、睡衣等传统服饰。 “现在我们还研发了被套、床单、蚊帐等床上用品。展示的夏布产品售价在几十元到几千元。”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琳沁告诉记者,以前他们的业务主要是组织村民种植苎麻,再把苎麻皮加工成坯布卖到日本和韩国等地。 “粗加工产品主要是靠量取胜,本身价格不高”。马琳沁说,几年前,公司开始转型,根据海外客户的设计把坯布加工成各种夏布产品后再出口。之后,公司又开始自建设计团队,开发适合国内用户的产品。 疫情发生以来,海外市场销量锐减。为了应对危机,马琳沁带着团队加大国内市场的拓展力度。“我们今年推出的新产品,除了夏布袜子,还有针对疫情能用的夏布口罩。夏布口罩解决了传统无纺布口罩透气性差、容易导致皮肤过敏等问题。”马琳沁说,口罩推出后市场反应很好,已经收到了部分订单。 荣昌最大规模的夏布企业——加合夏布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秀英告诉记者,在疫情中等待国际市场回暖会非常被动,出路是主动出击,调整产品线,针对国内市场做开发。 为了让荣昌夏布走进更多普通民众家庭,黄秀英带着团队确立了“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即生产手工布和机织布两个产品系列。手工部生产高端工艺品,机织布主要生产服装、床上用品等量大面广的日用纺织品。黄秀英估计,今年国内市场销售占比将从往年的两成提高到五成以上。 师承国家级折扇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陈子福的李开军,在荣昌经营一家折扇店。作为荣昌折扇的推广者,他认为荣昌折扇与夏布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工艺要求高,市场需求有限,投入与回收不成正比。李开军告诉记者,荣昌折扇要想焕发新生,得到年轻一代的消费者认可,必须推出实用性以外的特点。“将折扇和夏布相结合,或许能改善这两项国家级非遗所处的困境。” 李开军尝试用夏布来做折扇的扇面,在夏布扇面上进行作画,并将夏布扇定位为“精益求精”的工艺品。“现在,荣昌折扇在扇骨雕刻、烫花、扇面打磨、绘画等工艺上精益求精,消费人群也逐渐年轻化。”李开军说。 一 荣昌折扇“再舞”耀光芒 始于宋代的荣昌折扇,也叫“巴蜀扇”,与江苏苏州的绢绸扇、浙江杭州的书画扇共誉为“中国三大名扇”。 荣昌折扇始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在一代代制扇人的千年坚守和传承中,荣昌折扇从纸、丝绸,到现在的夏布折扇,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经过千年间制扇工匠手中传承和创新,年6月,“荣昌折扇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把小小的折扇,也从寻常百姓家飞到了国际舞台。 荣昌折扇主体由扇骨和扇叶两部分组成。按照功能划分,荣昌折扇分为实用型、装饰型及表演型产品。若以折扇扇叶划分,荣昌折扇分为纸扇、绸扇及夏布扇。 青山、同骨、皂锅、棕风、雕刻、钻眼……荣昌折扇从取料到成扇,16个工段,个操作工序,工艺复杂。只有使用这些绵延千年、口传心授的精湛技艺,方可成就一把精致典雅、小巧玲珑、美观实用的怀袖雅物。 荣昌折扇重庆市级非遗传承人在制作扇骨。周毅摄 李开军是荣昌折扇重庆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荣昌折扇传承人中年轻一代的代表。在李开军看来,扇骨数量多且细密、扇面轻薄柔软、扇面展开幅度大,这正是荣昌折扇的独特魅力。李开军说,荣昌折扇之美,还在于它的实用性。因为荣昌折扇独特的全手工制作手法,使得扇子特别经久耐用。 因全手工制作,所以每把荣昌折扇都独一无二。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昌折扇,除了纳凉解暑,更具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功用性折扇逐渐被市场淘汰,而富有文化内涵的工艺品折扇越来越满足消费者多样的文化需求,荣昌折扇必须朝中高端方向发展。”李开军说,荣昌折扇需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来提升品位,通过改变原材料、改进生产工艺等方式来提升价值。 李开军尝试将夏布与折扇古色古香的气质“珠联璧合”,在功用性折扇逐渐没落时,富有文化内涵的工艺品折扇却散发出不同寻常的魅力。 荣昌折扇的再次“舞动”,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效应的并举,不仅“活”了起来,而且“火”了起来。 荣昌安陶小镇 二 从沉寂到崛起传承千年的荣昌陶“历久弥新” 荣昌陶兴起于汉代,兴盛于唐宋,中兴于元明,复兴于清代。根据荣昌安富古镇的考古发掘,荣昌地区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制陶,并初具规模,目前出土文物以俑、灯、鸽、猪、鸡、罐等居多。其中,荣昌陶博物馆现收藏着一盏汉代陶灯和一套汉代陶俑,距今已有余年历史。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资深陶瓷考古专家陈丽琼曾对荣昌陶窑进行考古发掘,在安富刘家拱桥窑场遗址中,从堆积物和试掘出的文物确定,这一带两平方公里的区域在宋代均有窑场分布,出土的古代陶器经鉴定部分为国家二三级文物。 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重庆荣昌陶,以其悠久的历史、卓然不凡的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原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荣昌安富与江苏宜兴、广东佛山石湾被并称为“中国三大陶都”。 梁先才是荣昌陶仅有的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荣昌陶一炉窑火千年不熄,除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传承,更得益于荣昌陶器的复杂工艺和优秀品质。”梁先才称,在漫长的演进中,荣昌陶器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泥、晒泥、碾泥、过浆、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烧窑、出窑等24道工艺流程。 其中,刻花又分为化妆土刻花、点画花、剪纸贴花、钧釉贴花、雕填、粑花、釉画等,此外还有镂空、黑釉描金、雕塑、喷釉和素烧等装饰手法。上釉是荣昌陶器又一大特色,尤其是朱砂釉,是荣昌特有的红釉,呈樱桃红色,较为名贵,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经这一套复杂的工艺流程,荣昌陶被烧制出来后,呈现出“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特点。 20世纪末期,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带着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荣昌安陶厂及荣昌县工艺陶厂等,因体制僵化、技术落后,开始走下坡路。 荣昌陶博物馆馆长刘守琪告诉记者,在荣昌陶产业发展低落期,荣昌陶的从业者们也开始探索转型,比如做彩陶、皮陶及土陶酒瓶。 年,著名艺术家江碧波出资在安富办起了“碧波艺苑陶艺研究所”,让一部分制陶艺人又重新走上制陶岗位,为如今荣昌陶产业的兴旺储备了人才。年,重庆世国华陶瓷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这标志着荣昌陶工业化生产正式走向现代化和规范化。至此,沉寂了20余年的荣昌陶开始重新起航。年,荣昌陶器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加速了荣昌陶产业的发展步伐。 日前,荣昌已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西部陶瓷之都”称号。力争到年,形成陶瓷产业总产值约亿元的规模。荣昌相关负责人称,陶瓷产业是荣昌的传统支柱产业,是荣昌“6+1”主导产业之一,也是荣昌重点做好的“四篇文章”(猪、陶、夏布、折扇)之一。 荣昌确定了“陶瓷产业园”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双轮驱动的陶瓷产业发展思路:陶瓷产业园突出一个“优”字,全力打造亿级陶瓷产业发展集群。 陶文化创意产业园突出一个“新”字,不断提升荣昌陶的品牌和形象,产业园规划占地5.6平方公里,预计用至5年时间建成高等院校学生实习实训、青少年学生实作、工艺师创作、高校和中职毕业生创业的基地;陶器产品和工艺美术陶作品的集散地;陶文化创意深度旅游目的地。 此外,荣昌将依托陶瓷产业的“文”,打造风情小镇的“旅”,加紧把荣昌安陶小镇建设成为集陶产业、文化、旅游、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创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三 荣昌夏布“涅槃重生”:让“非遗”回归生活 起源于汉代的荣昌夏布,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汉代称夏布为“蜀布”。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时期,荣昌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被称“筒布”“斑布”,是贡布。年,“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麻漂白、绩纱挽麻团、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整形、印染等工序,历经千年历史积淀,依然是荣昌夏布生产绕不开的主要工艺流程。 “一匹布长46米,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要4天才能织出一匹布。”重庆荣昌易合夏布车间主任于正先告诉记者,编织夏布工艺要求高。丢梭推扣力量要均匀,布的平面边沿要织得平顺,伸展,无破烂断头,断线接头不显痕迹,纬线稀密均匀。 特殊的气候和水质造就独特的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称为“中国草”的苎麻与世代相传的经验积累,糅合并彰显着中国古老丰富的民间艺术知识。 服务千载百姓生活的荣昌夏布,其技艺历经一代又一代传承人口传身授,经反复总结和逐步改进,最终形成如今技艺精良的独特产品。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巴渝文化精髓,运用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手法,精心制作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夏布服饰、文创、工艺品等品类,通过大胆创新,赋予传统工艺以新的生命。其设计既有民族元素的魂,又有当下时代特色,让传统夏布回归现代生活。 ▍编辑来源:北欧时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综合编辑:荣昌在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挖掘荣昌精彩铸造荣昌辉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