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第二章翻砂家族的集体记忆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秋浦歌》。秋浦,在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天宝十二年(公元年),李白漫游到秋浦,写下了组诗《秋浦歌》。本篇是其中第14首。有书评论: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解读如下:开头两句中的画面,诗人的视野就展现出一种由远及近的动感,抬头仰望天地,只见黑夜在火光的映照下通红明亮,接着又见诗人在一个个冒着热气的炉子间穿梭,凝神注视着向外飞溅的火星。诗行至此,伟大的诗人似乎已经抑制不住心头涌起的强烈感情,廖廓天地间的磅礡景象,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脉搏的激烈跳动。于是,在后两句,诗人将自己的心灵之光关照到了在天地之间、明月之下高歌搏击的男儿。他们的脸被燃烧的炉火映得通红,犹如首句“炉火照天地”般的壮美;他们在明月照耀下唱起了雄浑的音律,那刚强的歌声震天动地,仿佛震裂了严冬里结冰的河流,使其再度驰骋流淌于无边的寒天冻地之中。纵观全诗,那些涌入笔下的自然景观,如天地、明月、寒川,再加之四射的星火,不就是劳动者自我力量的完美呈现吗?诗人讴歌了生命的无穷动力。这样的强者之音是属于李白的,更是属于整个时代的,所以它具有了跨越时空的美,历经千秋万代仍保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泊头市原工业局长陶志虎的推介下,我终于找到了李白的这首《秋浦歌》。吟咏再三,总也找不到感觉。我想,李白真不愧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歌颂的是炼银或炼铜的火热场面,而传统的铸造业,只有“炉火照天地”的热烈壮观,很难见“歌曲动寒川”的激情澎湃。

这里需要补充几句多余的话,在这次专题采访中,泊头市委宣传部的朋友拉好一个单子,提前把老局长陶志虎纳入了“老铸造人”之列。我深知陶兄的善意,是让我从李太白老先师的诗中寻找灵感,激发创作的冲动,然后写出一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但当我对传统铸造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我身临铸造现场,看到那些还没有真正走出小作坊的铸工们一脸汗水一身泥土的时刻,我从心里徒然冒出两句时尚的网络语言:生活比文学更精彩,现实比文学更荒诞。

传统铸造业的沿革,在锈迹斑驳的烘炉残骸上,在千疮百孔的废弃模型中,诉说着沧桑与神秘。

翻砂,是传统铸造的第一道工序,完全是人工用双手操作。先以砂作为主要的造型材料,精心制成铸件的型体,然后把千余度滚烫的铁水倒入砂型。等慢慢冷却凝固后,再从砂里刨出一个粗粗砺砺的毛胚。通俗的说法,翻砂就是铸造,当地也叫倒铁。另一种自嘲的叫法:“倒贴”,取其谐音,说明这个行当比较麻烦且存有风险,一招不慎,略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就会亏贴本钱而无一分利可取。一个好的翻砂工,没有几年的勤学苦练,是难成大器的。

翻砂工之苦,苦于黄莲。几根木桩或几根竹杆,挑起几片破旧的草毡或苇席,算是一处遮风挡雨简陋的作坊。夏日,烟熏火燎,爆土扬场,浑身的臭汗擦也擦不干净;冬季,滴水成冰,寒风凛冽,火炙水冰,冻得手脚都是龟裂的口子,被火一烤钻心地疼。就那么一间辛酸的作坊,就那么一堆灰暗的砂子,翻过来倒过去,倒过来翻过去,砂里陶金,火里刨币,循环往复,无修无止。爷爷留下的“浆模子”,老爹甩下的“撅把炉”,孙子又别无选择地掌门主灶,延续香火。从居家用的铁锅、铁盆、铁铲、铁勺,到农耕用的铁锨、铁犁、铁镰、铁耙……年年月月,世世代代,都把滚烫的铁水幻化成无尽的梦想。

有人说,泊头的传统铸造与吴桥的传统杂耍,一个耍手艺,一个耍杂技,殊途同归,一脉相承,是南运河孤藤上结下的两颗苦瓜。

泊头市中西部,呈三角型摆布着三个重镇:寺门村、郝村和交河。这个“铁三角”就是泊头铸造业的正宗发源地和发祥地。据说早在明代以前,山西等地铸造匠人多迁居于此,严姓商人经营的“聚金铁铺”名气很大。一代又一代的翻砂工匠,像运河岸上的野草,经历着人生四季的风雪雨霜。

泊头的翻砂工匠,是一个松散而密集的大家族。他们有着相同的境遇、相同的祈求,但他们如不同模具、不同质地的铁水浇成的不同铸件,命运的结局也各不相同。他们有着共同的记忆,梦萦魂牵,深深埋在那被岁月的砂石磨砺过、被命运的火焰炙烤过,变得越来越硬的心灵伤疤上。

据明清史料记载:交河东乃九河之交,十年九涝,黎民多有外出谋生者,以冶铁为主,近至州府郡县,远到南洋文丽(今文莱),流离颠沛。

民国十五年()《交河县志料》中有这样的描述:县民经营生铁厂者约家。厂凡余者,资本余额在万元,工徒不下四、五千人,在河北执冶铁之牛耳。铁厂毕设于繁华商埠,如平、津、豫、晋、绥各省,无不有交河之铁厂焉。

《南皮县志》载:民国二十一年,泊镇有两家铁工厂专铸铁锅,行销本地及盐山、庆云、山东无棣、乐陵各县,资本六万元,共四十六人,用大冶铁,年产九万斤,值十三万元。

原泊头市市长、人大主任张玉良,对泊头铸造业的萌芽与兴起“一言以蔽之”:泊头既无铁又无碳等矿山资源,而从事铸造业是被生活所迫,年年沥涝成灾,人们只有凭借铸造手艺谋生。尤其在明永乐年间,中原战争使河间府地人烟稀少,大规模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至此。山西晋城地区是古代铸造业的基地,这些移民带来了传统工艺,在泊头落地生根。随着外资侵入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泊头铸造手艺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中国近代尤其是北方铸造业的一支有生力量。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代又一代铸造工匠的坚忍与血泪,在泊头这片土地上挥洒。经过岁月打磨,世事变迁,终于有了今天的一切。也许只有在运河的记忆中,才有那古老的身影,背负着夕阳的悲壮与残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