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植物园名人大道两侧展示有20组沧州历史名人,这些雕像或卧或立,栩栩如生,每一个(组)名人都有鲜明的时代与职业、性格特征,能够代表沧州的发展史。以年代为序分别是尹吉甫、扁鹊、刘德、毛亨和毛苌(一组)、展子虔、高适、刘长卿、贾耽、冯道、张知白、刘完素、马之贞、马致远、刘焘、纪昀、张之洞、冯国璋、刘春霖、王正谊、孙福有。 扁鹊,战国时期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鄚(今属任丘市)人。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在《史记》、《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扁鹊是战国时医学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 据司马迁记载,扁鹊当时看病可以直接看透人的内脏,如同现在的透视一样当然这是一种传说,这种传奇反应了扁鹊医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扁鹊具有高明的医术。他的行医事迹及医学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时期的医药水平和医药特点。我们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叫做《扁鹊见蔡桓公》说的是: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10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10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10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这个故事让我们记住了讳疾忌医的蔡桓公,更记住了医术高超的扁鹊医生。 刘德(?—前),西汉儒家学派的主要倡导者和先秦文献的主要整理者。西汉景帝之子,封为河间王,谥曰献王。好儒学,史家称其“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设立日华宫、君子馆,罗致山东儒生,以整理文献。相传曾得《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古文先秦旧书,并立《毛诗》、《左氏春秋》为博士。史称刘德“有雅材”,“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藩国之乱、内宫之争使他感叹儒道的衰微,于是他在封国收集佚书、修兴礼乐,竭尽全力振复儒学。 儒家学说,经孔子删定六经,聚徒讲学,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在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的显学。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儒家典籍化为灰烬。汉高祖刘邦起自草莽,马上得天下,向不重儒。其后几代皇帝也都崇尚黄老之学。景帝之母窦太后更是专好读老子之书,不悦儒术。直到汉武帝即位,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把儒学定为国家指导思想,统一了学术。 刘德着手整理儒学,应在朝廷独尊儒术之前,因为武帝登极之时,刘德已在河间做了十五年国王。 刘德广泛向民间收集各种书籍。每得一本好书,就令人抄写一份送给书主,而将真本留下,并赐给献书者金帛。于是四面八方有学问的人不远千里,纷纷前来献书。有的人将祖上几代留传下来的书都献了出来,以致河间国收集的书与朝廷所收书籍的数量不相上下。 刘德在封国内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日华宫(遗址在今泊头市严铺村,距河间国都遗址约10公里)。日华宫内设二十余处馆舍,专以招待四方饱学之士。齐、鲁、燕、赵等地的儒者数百人聚集于此,夜以继日地梳理、校勘收来的儒家典籍。刘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刘德去世后,谥“献”。《汉书》曰:“聪明睿智曰献,故称献王。”东汉班固作《汉书》,专为刘德作传,他称赞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实事求是”这个成语。 收集的书与朝廷所收书籍的数量不相上下。 刘德在封国内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日华宫(遗址在今泊头市严铺村,距河间国都遗址约10公里)。日华宫内设二十余处馆舍,专以招待四方饱学之士。齐、鲁、燕、赵等地的儒者数百人聚集于此,夜以继日地梳理、校勘收来的儒家典籍。刘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刘德去世后,谥“献”。《汉书》曰:“聪明睿智曰献,故称献王。”东汉班固作《汉书》,专为刘德作传,他称赞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实事求是”这个成语。 高适(约—),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渤海沧州人,今盐山县夜珠高为其故里。天宝中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后辞官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安史乱后,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熟悉军事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所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著有《高常侍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别董大》是我们小学课本中的唐诗,他的作者就是高适。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早年曾游历长安,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诗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著有《刘随州诗集》。刘长卿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刘长卿的五言排律今存53首,沈德潜等人也大加赞赏。其他诸如《按覆后归睦州赠苗侍御》、《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等诗都有这样的特点。长卿绝句不多,五、七言绝句总共不到60首,其中五绝只有28首。长卿五绝虽然数量不多,但大多流畅谐美,体现了他善于炼饰、成熟圆美的特点。如历来为人们传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该诗意境清旷,远景与近景,动态与静态,人与动物、情与景,相互衬托,浑然一体,构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前人对此多有赞叹。长卿其他五绝作品如《春草宫怀古》、《送灵澈上人》、《送方外上人》等均有“清妙”的特点。刘长卿五言古、近体诗都有成就,在唐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张知白(?—),宋代廉吏代表人物。字用晦,沧州清池(今沧县旧州镇)人。太宗端拱二年进士,累迁河阳节度判官。真宗时,进右司谏,出知邓州,赈关右饥民。擢龙图阁待制。大中祥符九年,拜参知政事。仁宗天圣三年拜相。知白慎名器,无毫发私,虽显贵,清约如寒士。宋朝时,宰相张知白生平清俭,拜相后,房屋、服饰和饮食与拜相前基本一样。亲近的人都劝他说:您俸禄这么高,自身生活何必这样清苦呢。张知白闻言,感叹道:凭我的俸禄,即使按王侯的标准生活也是足够的,但是我想,人的性情由俭入奢是容易的,由奢入俭就难了;我的俸禄不会永远拥有,一旦失去,家人都习惯了奢侈的生活,不能马上适应,哪如一直过简朴的生活,即使我去世了,家人也能像现在一样生活。像张知白这样清正俭朴的官员,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是不多见的,何况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张之白忙于政事,劳心劳神,未老先衰,于五十岁上病逝于任上,死后谥号“文节”。 刘完素(约—),金代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他根据《素问》病机十九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热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刘完素主要以《黄帝内经》为学术基础,他精研医理,把《内经》中的关于火热病致病原因的内容选摘出来,加以阐释,这就是著名的《病机十九条》。他还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可以化生火热病邪,治病,尤其是治疗热性病的时候必须先明此理,才能处方用药。他所创方剂凉隔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双解散等,都是效验颇佳的著名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着。对于《内经》中的“五运六气”,他也有着精辟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善于运用五运六气的方法来看病。他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气运,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疾病,因此,医生在处方用药的时候必须灵活机变,具体分析。 刘完素在治疗热性病方面的完整理论和对“五运六气”的独到见解,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甚至对于温病学派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后人为了纪念刘完素对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不断地为他修建庙宇,镌刻石碑,歌功颂德,足见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马致远(约—以后),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字千里,号东篱,河间路东光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所作杂剧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散曲有《东篱乐府》,因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张之洞(—),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双庙村人。同治二年进士。历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山西巡抚。年中法战争时,升调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击败法军。年调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创办自强学堂,并筹办芦汉铁路。年代理两江总督,曾编练江南自强军,加强江防。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年调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事务。著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正是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王正谊(-),清末著名武林侠客。字子斌,沧县人,回族。拳械俱精,尤善刀技,人称“大刀王五”。光绪五年,赴京师开办顺源镖局,仗义行侠,结交维新人士;与戊戌变法人物谭嗣同过从甚密。变法失败,谭遇害,王五试图营救,未获成功,为谭嗣同收尸。谭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一便指王五。 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 王五出生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为习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王五便想拜他为师,却多次吃了闭门羹,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李凤岗为其精神打动,便收其为徒。王五不负师父重望,几年下来功夫已不在师父之下。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凤岗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告别了师父,同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后又到北京,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局当了镖师。 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区)自开了顺源镖局(后来迁往广安大街)。王五不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杀洋人,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终因寡不敌众,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一心护国的英烈,就这样惨死于卖国贼的屠刀下!死时56岁。 讲述大刀王五的事迹的文艺作品很多,他的故事还改编成了影视作品。 冯国璋(—),直系军阀首领。字华甫,直隶河间诗经村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清末协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辛亥革命后,被清政府任为第一军总统,率北洋军至湖北镇压革命。后任袁世凯总统府军事处长、直隶都督兼民政长、江苏都督。袁死后,被选为副总统。年代理大总统。 应该说,早年身为清廷大臣的冯国璋能为其族人后代订出“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这十个字,可以称得上是很有政治远见的,是积极进步的。 冯国璋一生由一介书生而入武林,读文史后再习军事。在他所处那个时代,经历了数次战争,其中亲自参与的就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进京等战事;中国作为战败国,付出了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沉重代价。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或是身为一名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军事将领,冯国璋曾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见解,屡屡向上司和清廷进言,并且一直身体力行地为“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这一宏愿而尽心尽力。 孙福有(—),近代杂技艺术大师。吴桥县孙龙庄人。年起,随杂技班周游海内外。年,回吴桥创立“孙家班”,年改为“中华国术大马戏团”,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马戏团之一。年,经田汉等人提议改名为“华侨国术马戏团”,巡回世界各地演出,为我国杂技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并极大地推动了杂技艺术的发展。他被称为“现代杂技之父”。 半个多世纪以来,孙福有的马戏团先后四次出国演出18年,巡回演出3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辉煌一时。孙福有的弟子和传人在解放后成为全国各大城市杂技团的骨干。在年由河北省政府等四个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上,召开了“孙福有杂技艺术研讨会”,孙福有的半身塑像屹立在河北吴桥杂技大世界的广场中心,底座上刻有莫克莱尔先生法文亲笔题词“纪念世界现代马戏之父——孙福有先生”。 刘春霖(—),末代状元。字润琴,号石筼,直隶肃宁北石宝村人。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回国后,历任咨政院议员、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徐世昌总统府代秘书厅厅长、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年伪满政权,年日伪政权相继邀任要职,均遭刘严词拒绝。擅书法,其小楷有“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 刘春霖,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其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33年(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继而出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从事些文字应酬;年12月,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 刘春霖之中状元,实属偶然,还有一段趣事。 公元年7月,清廷照例又举行了一次殿试,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内外交困,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准备做七十大寿,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她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目光一投向落款时,一股阴云陡然开起。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 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心头又不禁高兴起来。因为第二份试卷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刘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经过主考官的保奏,为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纪昀(—),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崔尔庄(今属沧县)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有《纪文达公遗集》,并撰有《阅微草堂笔记》,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与《聊斋志异》堪称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领导编修。他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下士甚众,在士林影响颇大。其主持编修,次数更多,先后做过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等。人称一时之大手笔,实非过誉之辞。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堪称其毕生之真实写照。 纪晓岚天资颖悟,才华过人,幼年即有过目成诵之誉,但其学识之渊博,主要还是力学不倦的结果。从古至今,纪晓岚的传说故事在沧州民间广为流传,下面我为大家讲其中的两个:少年时期,纪晓岚就聪颖过人。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讨球。 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童子六七人,惟汝狡。”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球给他。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担,独公……”“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官一楞,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都从心里佩服这个机敏聪慧的孩子。 刘焘(—),明代抗倭将领。字仁甫,号带川,天津卫籍沧州刘辛庄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官两广、蓟辽总督、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职。精骑射,负经世之略,抗倭南海,御虏北疆,戎马一生,功勋显赫。著有《蓟辽奏议》、《浙西海防稿》、《火龙全书》等。明中叶抗倭戌边将领。25岁中举人,嘉靖戌戊(公元年)年26岁进士,精骑射,通韬略。初任济南府推官、兵部职方主事,陕西佥事、监军,屡立战功。年,海盗汪直、徐海等勾倭寇入浙江,焘补杭嘉湖副使,转战于浙闽沿海,年,倭寇居福建,焘擢为巡抚。长乐一战溃贼,蒲田再战破贼三十六巢,倭酋呵哈咳秃夜遁,晋右副都御史。年,以平广兵判,晋左副都御史。年,大同、古北口告警,任山西巡抚、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屡屡出兵奏捷,升兵部右侍郎。以疏修边墙筑营城官铺,升兵部左侍郎。年,任两广福建总督,平两广“巨寇”曾一本、材道乾,复杀入寇,惠州之倭酋乌七麻。官至都察院左都御使兼兵部左侍郎。 隆庆四年(公元年)10月,以水土致疾具疏去归。年卒,享年八十七岁。赠太子少保,谥“竭忠”,赐祭葬。 刘焘入仕以后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尤其是他长期带领军队抗击倭寇,屡建战功。值得一提的是,戚继光曾在刘焘部下任参将。刘焘不仅尚武而且崇文,有大量诗文传世。 马之贞(约—约),元代水利专家,与郭守敬齐名。字和之,沧州人。青年时常以国计民生为念,出仕后,历任泗汶转运使、工部员外郎、都水少监、大监等职,至元二十六年()主持勘察规划并修凿了全长里的会通河及其配套工程,从而真正使得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马之贞自幼聪敏过人,智饶善辨,且常以国计民生为念。有时扬眉阔论,一座尽皆倾服。其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开挖会通河及其配套工程。元代建都北京,名为大都,京师所需粮饷物资主要依赖南方供给。元初的漕运路线有二,一是海路二是河路,前者常有风暴触礁之险,后者则交通迂远,运费高昂。因此,如何将大运河截弯取直,从淮北直穿山东,进入华北,以达大都,成为元政府的当务之急。很早就非常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反映了他既要洁身自好又打算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学。 贾耽(—),唐代地理学家。字敦诗,沧州南皮人。曾任鸿胪卿,主持和各族往来朝贡,熟悉边疆山川风土,勤于搜集有关资料。官至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用裴秀制图法,绘成《海内华夷图》、《陇右山南图》等。在绘图方法上,“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创新了沿革地图的编绘体例。贾耽从小就喜欢读地理书籍,喜爱骑马射猎。步入中年以后,十分重视地理研究工作。“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天宝十载(),他参加科举考试,以明经登第。贾耽一生为官四十七年,其中居相位十三年,事务繁忙,政绩茂异。与此同时,他根据国家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政治、军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 贾耽一生喜爱地理,尤勤于搜集地理方面的资料。从兴元元年(公元年)至贞元十七年(公元年),他经过17年的充分准备 ,终于绘成名闻迩遐的《海内华夷图》,撰写了《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献给朝廷。 展子虔(约—后),隋代画家。渤海人。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擅画人物、车马,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晕染面部;画马立者有走势,卧者有起跃之状。亦工台阁,写山川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曾在洛阳、长安、江都等地寺院绘佛教壁画。作品《游春图》,为我国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 他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展子虔的绘画题材广泛,手法多变。他不仅善画人物、车马、山水、台阁,而且大都臻于精妙。在着色技巧上,他用青绿设色。被誉为“唐画之祖”。展子虔在绘画上善于创新。 后世将他与东晋南朝的另三位名家并列,称为“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 毛亨、毛苌,古文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及传授者。世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毛亨,西汉河间人。据称其诗学传自子夏,曾作《毛诗故训传》,以授赵人毛苌。汉末郑玄《诗谱》谓“大毛公为《故训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古时河间有毛苌宅、毛苌墓,宋代追封毛苌为乐寿(治在今献县)伯。 椐《史记》所载,《诗经》最终由儒家圣人孔子所删定,全书共存诗篇。传承到大儒毛亨时,遭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毛亨被迫携带家眷从鲁地北上,最后来到现在的河间市居住下来。秦朝灭亡后,汉惠帝撤消了“挟书律”,毛亨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并亲口传授给侄儿毛苌。河间王刘德封毛苌为博士,并在都城乐城东面建造日华宫,在北面君子馆(今河间市君子馆村)建造招贤馆,命毛苌于此讲经,传授弟子。流传到今天的《诗经》就是由毛氏叔侄在河间这片土地上传播开来,自此千百年来《诗经》与河间有了割舍不断的渊源。 尹吉甫,即兮伯吉父。周宣王时大臣。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为官名。时猃狁迁居焦获,进攻泾阳(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公元前年),他率军反攻到太原,见《诗?小雅?六月》。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主管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今南皮县有尹吉甫墓地。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他文武兼备,是周朝有名的“文以附众,武以威敌”的贤臣,西周以后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尹吉甫推崇为“忠义”至尊的化身,后来成为王宫大臣们做人为官的典范。尹吉甫的名气在中国军事和哲学、文化领域影响较大,孔子、老子对尹吉甫都比较推崇,尹吉甫墓位于河北沧州南皮县城东3公里处,现墓封土很小,墓碑现存于县文保所。 图片/编辑: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