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界定一下,这个“老南皮”大概是20多年以前的,但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不好受的玩意现在很好受了,所以可以拿出来讲讲了。 前天,看到老家堂妹转发了一条新闻,老家新开通了南皮到凤翔的公交线路。车新,价低,老百姓肯定欢迎。看到县里和职能部门领导搞了个仪式,第一感觉有点夸张了吧,但仔细想来,也有道理,这是个大事。 老南皮,公交出行可真不太好。当然,有时代性制约,那时河北都不太好。到底怎么不好,想起以下几点,讲给自己小孩听,让他们珍惜当前好生活吧。 车少。那时农民没有大事不坐车。所谓大事,如定亲“过号”去县城吃饭买衣服照相,去医院看病,去坐火车出远门上学打工。尽管大事不多,每家不是有人天天出门,但车还是显得少。拿寨子到南皮泊头那段来说,寨子的可能有座,黑龙村够呛,大安、门堂能站着,刘福清能挤上去就不错了。乌马营的稍微好一点,毕竟孟村那边有开过来到泊头火车站的,缓解了一点。车上前胸贴后背,屁股怼屁股,司机座位边的马达盖子上也坐满,冬天热乎,夏天自知。“快点,前边小伙子,买票了,到哪里?……”“我钱掏不出来啊,下车再买……” 车破。我看前天新闻上,新开通的线路,车很大,漂亮。车头上方还有电子显示屏,红色醒目“南皮——寨子——凤翔”。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站在路边,远处缓缓开过来一辆车,只能凭着乡亲那里听来的“大概路过时间”判断去哪的。当然,车开近了,还是能看到司机前面挡风玻璃上有个小牌子,哪里到哪里。车只有一个门,上下都是那个口子。有时候想下车,正好有人要上来,招呼不好,有可能挤一会,顾拽老半天。车窗不严实,冬天风嗖嗖,没有空调,夏天热乎乎。遇到抛锚,人们埋怨不多,毕竟这是常事。遇到大颠簸,人们齐声“哎呀”,但也不过多批评司机,毕竟这是常事。 车杂。有国营私营。国的,肯定便宜块儿八毛,私的,遇到司机或者卖票的沾亲带故,也能便宜点。“大姐,我上南皮,给我一张票……”“散了吧,这孩子,坐我车还花钱,大学坯子……”“油钱尼,不要钱不行,你要不要,俺下回不坐你车了……”说着,少年把钱塞给了卖票的,卖票的又从钱夹子掏出一块:“你这孩子多给了……”实际上,是“让钱”了。别的乘客对于这种同车不同价,没有啥过多抱怨,也不会去举报——人家是亲戚哩,咱又不是! 车绕。为啥说难受,关键在此处。本号前面有文章关于南中时代自行车的,提到了为啥骑自行车,就是公交车太难受,绕!我们说车少,那时大概针对中途乘客,去县城方向的。县城到村里方向,人比较少,加上由于发车时间不一定卡的准,老百姓也不急着在某点一定要上车,一下子上满一车人不容易。出于成本考虑,私营车主往往带着已经上车的人在县城绕来绕去,兜风路边随机拉人。没要紧事还好,看看可爱的县城。有要紧事,比如早上从村里方向去沧州坐火车经过南皮,在县城绕来绕去真有可能耽误事。“你这绕到嘛时候啊?”乘客受不了。“就这一最后圈……”司机有时候说话算数,果然最后一圈,但停在某处不动了,等起来了。“你快走啊,活切(伙计),俺火车赶不上了,你给俺买票啊!你这能地嘛事儿啊……”这个时候,司机也照顾乘客实际情况,开动了车子,追上前面一辆在绕的车,拦住。“我这有一个人,倒到你那边去,人家赶火车,你快走吧,别绕了……”前面车的司机有点还想绕下去,看看后车追上来,按照那种不成文的“规矩”,也就接纳了倒上来的乘客,慢悠悠地朝着泊头或者沧州去了。放心吧,不会晚点的,因为乘客有预期,下午的火车,他起五经(五更)就从家里出发了。出省容易,出县难! 现在,这些情况已经不复存在,老百姓出行越来越方便,成本也越来越低,老南皮已经成为新南皮。抽空得回去体验下。 不能多说了,兴趣班的娃要下课了,先写到这里吧! 原泉混混
|